10年前,首钢搬迁调整,在老厂区留下了8.63平方公里的开发空间。如今,漫步首钢老厂区,穿过历经沧桑的车间、高炉,有一种熟悉的陌生——老厂房的容颜从未改变,内部却已是别有洞天。
首钢作为全国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以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区为契机,加快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明确了首钢园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的功能定位。目前,这里已完成西十筒仓区域10万平方米工业遗存改造,变身为北京2022冬奥组委办公地,建起了国家队冰上运动训练场馆,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
从“钢”到“冰”,“十里钢城”成了城市新地标。
从“十里钢城”到新产业园区
“首钢转型,不同于一般园区的转型。它并非是凭空建造新园区,而是老工业园区的产业改造,也就是从钢铁产业板块延伸到体育、娱乐、地产、服务板块,甚至更多。”首钢建设投资公司党委副书记张福杰介绍说。
目前首钢重点开发的首钢园北区,占地2.91平方公里,计划2021年完工,包括冬奥广场片区、工业遗址公园片区、石景山文化景观区、城市织补创新工场、公共服务配套区5大片区。
记者来到位于首钢园北端的“西十筒仓”,这里曾是民国时期建的铁路“西十线”运储铁矿石的料场。谁能想到,从外表看上去高大的水泥炼铁筒仓、料仓,里面竟是现代感十足的办公楼。在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的基础上,进行了内部功能改造与空间更新,使得老首钢“素颜值”的工业之美与现代化的办公功能和谐共存、相得益彰,成了首钢园转型发展的亮点。
2016年5月13日,2022年北京冬奥组委首批工作人员正式入驻北京首钢园区内的西十筒仓办公区,这里成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办的中枢。
与西十筒仓相邻的是工业遗址公园片区,昔日火花四溅的三号高炉,是首钢百年发展史上的“功勋高炉”。如今,这里变成了个性十足的“秀场”,可以举办大型展示、发布活动;高炉顶部建起了玻璃观景台,游客站在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厂区。三号高炉旁的秀池,湖水翠绿,与锈色高炉形成鲜明对比。而在高炉另一面,精致的咖啡厅与工业管道融为一体,内部木质装修令人耳目一新。
2018年6月,老首钢偌大的精煤车间,经过改造后成为花滑馆、短道速滑馆、冰壶馆,一旁曾作为送煤车站调度室的厂房,则改建为冰球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首钢“四块冰”,已经成为冬奥冰上项目国家队员备战比赛的训练场地。曾经的四个冷却塔前,滑雪大跳台正在紧张施工中。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大跳台将成为北京冬奥会唯一位于市区的雪上项目举办地,也是世界上首个永久保留的单板大跳台设施。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看到首钢工业园区的保护性改造,称赞“北京首钢园区工厂改建是奇迹”,是一个“惊艳世人”的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范例。
打造城市新地标,首钢园区加速崛起。冬奥会组委会,世界侨商创新中心,中国第1个、全球第19个C40正气候项目,以及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区等相继落户首钢北京园区。国际奥委会平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总结会在首钢北京园区成功举办。2018年6月5日,首钢集团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跻身北京冬奥组委最高级别赞助商。
张福杰告诉记者:“我们的园区要打造成为绿色园区、科技园区、智慧园区,包括冬奥、5G、AI、大数据。目前,这个园区有8种无人车驾驶场景,还有数字智能科创高端金融以及文化创意。”
从车间工人到园区服务员
“不光园区在转型,人也在转型。”张福杰说,这里的保安员、保洁员、解说员、制冰工等等,很多人是从车间工人转型过来的。
招聘服务员时,一些职工有顾虑,觉得干服务低人一等,不愿意报名参加。曾是北京厂区运输管理处运转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书记的高俊朴,一边开导大家转变观念,一边主动肩负起“头羊”的责任,带领83人一起转岗到篮管中心,做起了服务工作。
高俊朴告诉记者:“转型初期,职工可能不具备单打独斗的能力,如果整建制地走,领导是老领导,班长是老班长,工友之间也互相熟悉。这样,一起到了新环境,就能互相帮助、互相照应。”
如今,在首钢园区,有2000多名当年留在老厂区的职工,在环境公司、体育公司、园区服务公司等单位走上了制冰扫冰、场地维护、安保物业等服务性质的岗位。
姜金玉1995年进入首钢,在炼铁厂开天车,如今是首钢园区服务公司冬奥物业事业部的一名讲解员。“之前每天都一个人窝在天车驾驶室,一天说不上几句话,而现在得随时和观众交流,一开始确实很难适应。”
为了写好解说词,保证每字每句都有根据,她一有空就泡在首钢档案馆里查资料,上网恶补冬奥知识;为了提高演讲水平,她在家洗碗时也亮开嗓子背词儿,拉来家人当听众。现在,姜金玉成了“问不倒的讲解员”,“能够服务冬奥、参与首钢转型,感到十分自豪”。
“每天工作还是老地方,干的却已不是过去的行当。”刘博强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首钢人,做过轧钢工、焊工、空调安装维修工,如今是一名制冰工。
2017年,单位组织职工培训扫冰、制冰,刘博强报名参加。经过3个月时间的培训,刘博强成绩优异,被安排到维护难度较高的冰壶场馆学习。
目前,全世界的顶级制冰师也不超过20人。首钢冰壶馆邀请了来自加拿大的顶级制冰师。在制冰过程中,“打点”是关键且技术难度很高的环节。一开始,刘博强只能跟着打下手,根本没有上冰的机会。不让上冰,刘博强就借来“打点”壶,晚上8点以后,到场馆外的马路上,把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冰壶赛道的中线,背着40多斤的“打点”壶进行练习。每天坚持,手和胳膊都练肿了。一个半月后,刘博强的技术得到了制冰师认可,终于可以上冰操作。
“我的目标是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时,真正成为一名咱们首钢的‘制冰大工匠’,出现在服务冬奥会的赛场上,为我国的冬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刘博强说。
□本报记者 郭强 赵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