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芳华依旧。
1919年建厂的首钢,载着“改革先锋”的荣誉,踏着刚劲的节律、奏着跃动的音符行进。
2010年12月,位于北京石景山下永定河畔的首钢老厂区冶炼了最后一炉钢,画上了生产的句号。与之同时,两座5500立方米的大高炉雄伟屹立在渤海之滨的曹妃甸工业区——首钢京唐公司建起了一座令世人赞叹的钢铁“梦工厂”。
从山到海的跨越之梦
首钢老厂区距天安门18公里,厂区里有座石景山。进入新世纪,北京建设国际大都市,对发展空间布局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首钢自身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于是,就有了十万首钢人“走出去”的故事,在河北迁安、秦皇岛、曹妃甸开始了一业多地的生活,建起了一座又一座现代化的钢城。(下转第6版)
□本报记者 郭强 赵思远
■采访手记
百岁芳华 基业常青
首钢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代表,1919年建厂,今年整整100岁了。这是一个真真正正的“老企业”。
然而,在首钢的连日采访,记者的感受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新、奇——人们不断求新图变的思想、钢铁产业优化升级由中心城市向沿海转移的革命性探索与实践、旧厂区转型发展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奇幻”创新……
百岁芳龄,芳华依旧。
新中国成立前的30年,首钢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举步维艰,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首钢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艰苦创业,奋发图强,迅速恢复生产,并于1958年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1978年,首钢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
伴随着改革开放,首钢人解放思想,率先实行承包制,探索国企改革之路,企业快速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位列当年全国第一。
进入21世纪,首钢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钢厂搬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在曹妃甸建设了首钢京唐钢铁厂,成为中国新一代可循环钢铁制造流程的示范,被誉为中国钢铁的“梦工厂”。
一个企业如何实现基业常青?首钢人的答案是,始终与国家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
□本报记者 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