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光大通背拳 传习德为先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7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光大通背拳 传习德为先
——记北京市非遗传人、市武协通背拳研究会会长钟宝义
钟宝义对徒弟练功要求十分严格
钟宝义将动作要领分解展示给徒弟
每天钟宝义总要练习基本功夫
◀青年时期的钟宝义(中)在练功
▲少年时期的钟宝义(左)和父亲学练功
 

周六,黄昏下的牛街同高楼林立的商业区相比,颇有几分安逸。褪去几分日光,亮起几家灯火,买吃食的人熙熙攘攘,散步的人悠然自得,种种景象交叠成一幅“写意画”,散发着老北京的味道。在一条背街的小巷里,钟宝义租下一块空地,收了一帮少年,教起了他家传的白猿通背拳。教徒弟,钟宝义只收些场地费,学费分文不取;不要弟子成群结队,但求传人德艺双馨。让他转变观念,“广收弟子以武盈利”的建议,钟宝义听了无数次,可在他眼里,时代变了,“习武之道”却没变,在“变”中求“不变”,对每个习武之人来说,可能比功夫更难领悟。

练武最难处 方是基本功

在牛街,提起牛街白猿通背拳,从稚龄小童到耄耋老人,都会想起钟国麟、钟宝义父子俩。到了钟宝义,牛街白猿通背拳已经传到了第六代。

1954年,钟宝义出生在牛街教子胡同。5岁半那年,还没有上学的钟宝义便开始跟父亲学习白猿通背拳。每天早晨六点被父亲从睡梦中拎起,开始练基本功,是钟宝义童年岁月里最深刻的记忆。“练功夫,打基本功是个艰苦的过程。”那时,为了给钟宝义的腿筋抻开,父亲在院子里埋一根柱子,柱子顶上安一个滑轮,把钟宝义的一条腿绑在柱子上,另一条腿用绳子沿着滑轮往高处拽。这个“抻腿”动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半个小时左右,对于钟宝义来讲,与上刑无异。除了“抻腿”,钟国麟还会教钟宝义抖膀子、云手、空手等拳法和动作,让他在这些重复练习的动作中找到“手感”。

日复一日的练习,让钟宝义失去了很多和同龄孩子玩耍的时间。每当练功时听到院子外面孩子们的叫嚷声,钟宝义都难免有些失落,他便想了一个偷懒的办法。每天父亲上班前,钟宝义都会练的很慢,等父亲走了,他糊弄两下就出去玩了。父亲每天回来第一件事就过问练功情况,钟宝义都说自己练的很好,可每次父亲都会说他如何如何偷懒,仿佛自己根本就没去上班,一直在盯着他一样,让他百思不得其解。钟宝义后来忍不住,问了母亲才得知,原来父亲每天临走前都打扫一遍院子是有目的的,他通过看地上的脚印就能推断钟宝义练功是不是刻苦。现在的钟宝义回忆起当年的那些情景,表示父亲的严格要求是有原因的,他要让钟宝义认识到习武前先学武德的根本原则,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希望牛街白猿通背拳后继有人。

钟宝义九岁时,靠着父亲的严格要求和扎实的基本功,拿了北京象形拳比赛的第一名。“拿到了荣誉,便想着去守护荣誉,并追求更高的目标,”钟宝义说,“那时起我练武便更自觉了,在态度上也不用父亲再敦促管教了。”那一年,凭借优秀的表现,钟宝义被什刹海体校选中,去练习长拳,那时起,北海公园北门对面的空场上,一群穿武服打把势的孩子中间,又多了个矫健的身影。

不管是钟宝义的家人,还是钟宝义自己,都让去什刹海体校练拳的路成了一条“苦尽甘来”的路。从家去学校,钟宝义的家人只给他一毛钱,而一毛钱在那时只能坐一趟车,所以钟宝义只能跑着去学校,练完再坐车回来。就这样,钟宝义在自己的每条腿上绑起一斤重的沙袋,每天跑过南城大街小巷,穿过北海公园,去体校练武。在自己习武的六十余载中,钟宝义在父亲传授通背拳要义的基础上,结合摔跤的一些实战技法融入通背拳,使通背拳形成了打中有摔、摔中藏打、打摔结合的独特拳法。

无偿授武艺 慧眼识俊杰

像过去武行的老前辈一样,带着武术传承使命的钟宝义也从不放过自己生活中的每一分钟,因为可能就在那一分钟,他会遇到一个值得他把武术技法相传的晚辈。2006年8月的一个晚上,钟宝义在去万寿公园给武术队训练的路上,看到有位家长在教一个6-7岁小男孩抻筋、踢腿。小孩子每下动作都挺卖力,凭着自己多年习武和教学的经验,钟宝义认定,这孩子是个练武术的好苗子。他走上前去,问孩子的家长:“你们这是在活动筋骨长大个儿?”孩子爸爸介绍说,他俩这是在“练武术”,他从小就喜欢武术,也让自己的孩子练练。“武术?不对吧,我观察你根本就不会武术,怎么教他?这样不是把他给耽误了,教坏了吗?怎么不去找个师父学学?”“找老师学?那得多少钱啊,您可别逗了,我们就是来北京打工的,现在这些学习班哪个不得每月上千啊,我们可负担不起,就这么瞎练吧,活动就比不动强。”说完,这位家长也不理会钟宝义了,在他眼里,钟宝义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上来就找师父学,“肯定得用不少钱”。钟宝义笑着看了看孩子说:“小朋友,我就会武术,我一会要去公园里教几个孩子练武,你要不要去看看?”孩子一听能看练武术,二话不说就拽起爸爸跟着去了公园。

到了公园,钟宝义让徒弟抻筋、压腿、摆腿,然后又各自打了一趟拳,叫孩子和他的父亲看直了眼。钟宝义向他们介绍了自己和白猿通背拳后,见到“真功夫”的父亲喜出望外之余,忙小心翼翼地问钟宝义学费多少钱。据这位家长回忆,当听到钟宝义说“不收钱”时,自己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听说有名的师父教课不光贵,还得有人介绍才行,钟师父当时对我说,孩子是个好苗子,一定要坚持练。”这位家长还说,“钟师父明确表示过节不收礼,还督促孩子春节也练功,让孩子住在了他家。”后来,这个叫张小醉的孩子练武能吃苦,基本功打得扎实,成为了通背拳的全国第二和北京市的冠军。

“顽徒”弃手游 终成“武状元”

钟宝义不光收徒授武,还同时在几所高校进行义务的通背拳的普及与推广,北京理工大学就是几所高校之一。2016年9月,北京理工大学新生入学后学习通背拳,三个月后进度非常慢,很多学生没了耐心。钟宝义向他们表示,武术学习是要每天进行基本功的练习的,同时也是枯燥的。他说:“你们现在的学习紧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时间还是投入在娱乐方面,如果把业余时间能充分的利用起来加以练习,功到自然成,可很多的学生都对电子游戏等娱乐方式无抵抗力,未能践行。”

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带着一副眼镜、长的瘦瘦弱弱的男孩,叫孙启闰。只有他回去后把手机里的游戏全部删除,把每天业余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练拳上。孙启闰的母亲很长时间没有看到他玩手游了,对这一突然的变化有些纳闷,便上前询问。在孙启闰口中,她得知钟宝义告诉自己的孩子,“玩物丧志”,不管是想练好通背拳,还是想做成另外一件事,首先就要摒弃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气,并要有充足的时间去钻研、练习。刚开始,孙启闰体质比较弱,一趟拳打下来,脸都是苍白的,出拳丝毫没有力度可言,钟宝义形容他的力量为手无缚鸡之力,都赶不上四年级的孩子。孙启闰听后大感惭愧,回去后不光扎实练基本功,还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终于经过近两年的坚持练习,在2017年正式拜在了钟宝义的门下,收为入室弟子。他的荣誉,也从2016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第六名和2017年的亚军,最终一跃而成2018年的冠军。

严师有门规 武行应“打假”

钟宝义介绍,白猿通背拳是一种技击拳种,通过长时间反复练习肩胛骨的开合,达到把膀子练“长”的目的。他说到一些动作要义时,还会亲自示范,出拳抖腿间,显得孔武有力,丝毫不减当年的“威风”。这样一位“威风”的师父,在传道过程中自然有着严格的门规。有纹身的不教,作风不正的不教,口吐脏字的不教,挑拨离间的不教,不尊重师长的不教……门规众多,钟宝义执行起来也十分严格,有些弟子犯了严重的错,或是小错屡犯不止,被他“逐出师门”是没有商量余地的。钟宝义说:“我的功夫不随便教授给别人,求质量,不求数量。你光想锻炼身体还不行,一定是要真心热爱武术,想要把这一门功夫发扬光大,并内心干净的人,才配得上入武行。”

钟宝义坦言,不论现在社会发展多么迅速,自己在武术传承上都是一个十分“保守”的人。“很多连自己功夫都没炉火纯青的人,抓住了现在社会浮躁的弱点,利用网络等手段炫耀自己,并堂而皇之地开班收徒,还收取天价的费用。还有的人不仅国内弟子众多,还收了一大堆外国徒弟,靠着数量来将传承一概而论,都是对中华武术的不尊重。”钟宝义表示,很多国内弟子尚且无法领会武术要义,教给外国人,不仅质量得不到保证,还有可能造成国粹流失。“到时候,外国人也会打两下子,中国人如果不传承真正的中华武术,那就太丢人了。”钟宝义在举手投足间,都保留着老一辈武行人对武术的一份敬畏,他相信哪怕只有一个值得他倾尽心血、无私相传的继承者,总要比鱼龙混杂、目的不纯的乌合之众好得多。

前段时间,徐晓东在武坛“打假”的新闻闹得网上沸沸扬扬,使中国武术一时间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中国武术到底是不是真的花花架子?那些所谓的大师是否是真正的武学传人?钟宝义直言不讳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我是支持武术界‘打假’的,”钟宝义说,“但是大家需要发现,徐晓东‘打假’的对象,都是那些打着武术幌子收钱开班的‘大师’。武术虽然派别不同,但很多动作都是相通的,可这些人没有任何招式,甚至连基本功都没有,所谓的‘大师’称号完全是炒作。”

钟宝义介绍,中国武术的门派之分,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那时,一些武者在战争等实践中,摸索出了很多进攻、防身的招式,并逐渐形成了系统。那时的武术,是具有杀伤力的,讲究“一招制敌”,两人路上有了摩擦,切磋一下,没准输的一方便会拜赢的一方为师。而现在,大家进入了文明社会,再用武术伤人,要遭到法律的制裁,大家不再需要武术有杀伤力的部分,武术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经典,更多的出现在表演中。钟宝义表示,即便如此,如果用现代格斗来对比中华武术,也是不妥的,中华武术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成为了它该有的样子,不能十分武断地说武术就不如格斗、散打。相反,在实践中,很多有武术功底的人从事散打、格斗后,身手反应都要比常人更快。

每周五、六的下午,钟宝义都会在他租下的那块空地上,等着十几个孩子来练习白猿通背拳。看着孩子们敏捷的身姿,他满眼都是自己当年在院子里不断练习的样子,如今年岁大了,他要让这套拳的根留住,不能散了“魂”。钟宝义对待弟子们可以用严厉来形容,他说:“我十分渴望我的弟子们赶上我,超过我,甚至比我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我对他们的要求很高。现在武术的传承形势并不是很乐观,大家生活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上班时间长,压力很大,没有几个人有时间来学武术,更没有几个年轻人还喜欢武术,愿意将武术传承下去。即便是有,很多家长也觉得学业更为重要,把武术当成了‘偏门’。我只能发挥我全部的能量,严格要求我的每一名热爱武术的弟子,让他们学好武术、学会做人。”所以,即便是生了病,身体不适,钟宝义一样会为人师表,准时站在弟子面前,从不缺席。在他看来,在黄昏中打白猿通背拳的这帮孩子们,便是夕阳余辉中升起的希望——中国武行的希望。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