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 河 往 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7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 河 往 事

图6长河风光
 

“趋水而居、聚而成城”,一直是人类建城选址的规律,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都邑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河流有密切联系,如在黄河河畔生长起来的洛阳和开封,依傍长江的南京和重庆。北京作为我国的历史古都,区域内河流众多,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也与众多河流结下了不解之缘,其中有一条河流对北京的发展和兴起尤为重要,这就是今北京城西北处的长河。

今北京长河主要指昆明湖—京密引水渠—紫竹院—什刹海河道,在元代以前谓之高粱河,曾为永定河故道。历史上永定河善淤、善决、善徙,俗称无定河,魏晋时期永定河自石景山附近向东流经高粱河,其后永定河向南偏移,原故道遗址即形成了高粱河。当时高粱河的源头位于今紫竹院,东流至今德胜门,经什刹海、中南海,流向东南,于今马驹桥处汇入凉水河。《水经注》记载高梁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经燕王陵北又东经蓟城北,又东南流”(如图1所示)。《魏氏土地论》也记载:“蓟东一十里有高梁之水者,其水又东南入湿水也。”

图1 水经注中高粱河河道示意图

对高粱河的开发利用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由于向南迁移后的永定河与高粱河同为东南流向,永定河水势凶猛时常泛滥,而高粱河则水源匮乏、水量不足。时驻广阳的曹魏征北将军刘靖在此屯垦戍边,为解决永定河水患和军队屯田之需,曾“登梁山以观源流,相湿水以度形势”,命令士兵在永定河石景山附近修建了一座障水的戾陵堰,并于左岸岩石开凿成矩形引渠,向东引至紫竹院贯通高粱河,其间流域灌溉二十多万亩粮田。因渠道类似车箱矩形,遂称之为“车箱渠”,这也是北京最早的大规模引水工程(如图2所示)。史载:“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导高粱河,造戾陵遏,开车箱渠,灌田岁二千顷。”在其后几百年中,这一水利工程历经多次维修扩建,灌溉面积不断扩大,高粱河水系也由此逐渐形成。

图2 古车箱渠

辽宋时期,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此时幽州地区属辽国,为夺取燕云十六州,宋太宗率兵攻幽州。辽宋大军于今高粱河畔会战,最终宋军溃败,直接造成了日后北宋连战连败的局面,此战也成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据《辽史景宗纪》载:“秋七月癸未。(耶律)沙等及宋兵战于高粱河,少却;休哥、斜轸横击,大破之。宋主仅以身免,至涿州,窃乘驴车遁去。”金灭辽后,金在高粱河西北原辽南京基础上建立中都城。自此,高粱河的功能由单纯的引水灌溉转向运输及城市用水等综合性功能转变。中都城建立后,城市人口增长迅速,粮食物资需求加大,为解决漕运,金在城北护城河以东开凿闸河,并以永定河为水源,但因永定河含沙量大,“积滓成浅,不能胜舟”,最终造成闸河淤塞。公元1205年,金又从玉泉山流泉下游的瓮山泊开渠引水至高粱河,并以高粱河的下游湖泊白莲潭与闸河相接,以济漕运,但终因水量有限,闸河也难免浅滞。据《金史》载:“故为闸以节高良河、白莲潭诸水,以通山东、河北……其溯流而至通州,由通州入闸,十余日而后至于京师。”这是高粱河接济漕运的首次尝试,也是北京近郊水系的一次重要改变。金时,高粱河下游白莲潭是一片天然湖泊,水域辽阔、风光旖旎、景色秀丽。金利用这片水泊扩浚筑岛修建琼华岛,营造了众多的园林宫殿、亭台楼阁,作为金朝皇家游幸娱乐的离宫别苑。白莲潭即为今什刹海、北海和中海水域。这片水泊和宫苑后来成为元大都城建立的依托,对北京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图3所示)。

图3 金代高粱河

1215年,蒙古骑兵南下,突破南口,攻占金中都,大肆抢夺后,火烧金中都,万千宫殿、房舍毁于一旦,留下了一片断井残垣的都城废墟,而金在高粱河下游白莲潭畔万宁宫等宫殿别苑却得以幸免。其后蒙古骑兵再次南下,忽必烈驻跸燕京近郊,即金白莲潭周边的宫苑,四年后忽必烈打算定都北京,但金中都已成一片废墟,不利重建,元主遂命刘秉忠以其驻跸的白莲潭为中心新建都城,于是有了一座世界名都——元大都,也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北京城市的基础和格局,这也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元代以白莲潭为中心建城,将水泊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被圈入皇城御苑,称之为太液池,北部则称之为积水潭(今什刹海)。都城建立后,物资需求极大,“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当时南来粮船通过大运河仅可运抵通州,金代开凿连接通州的闸河,此时因无水源已废弃。元初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大都城的粮食运输问题,在金闸河基础上开凿通惠河,同时修建引水渠引昌平白浮泉水,沿途纳诸泉,汇入瓮山泊(今昆明湖)。自瓮山泊开一渠道至紫竹院,经高粱河至大都城内积水潭,以积水潭东南与通惠河相接(图4)。整条引水渠道开凿后,通惠河水量大增,南来漕船可直接溯流而上,直抵积水潭。积水潭一时舳舻蔽水、百货云集,成为京杭大运河漕运的集散终点,高粱河也因此为京杭漕运作出了重要贡献。

图4 元时高粱河

至明代时,白浮泉引水渠废弃,高粱河水源主要依靠西山玉泉和翁山泊,因此明朝时,高粱河又称为玉河。由于和西山翁山泊相接,这一时期玉河成为明代帝王嫔妃赴西山风景区游览的御用河道。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在玉河两岸增建了诸多名胜景点,如万寿寺、五塔寺、乐善园、长春桥等,同时河道两岸垂柳掩映,亭台散布,风光十分优美。朱茂昞在《清明日过高梁桥作》中曾写道:“高粱河水碧弯环,半入春城半入山。风柳易斜摇酒幔,岸花不断接禅关。看场压处掉都卢,走马跳丸何事无? 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此外每逢清明、重午等节日,玉河两岸人文活动兴盛,游人熙熙攘攘,比肩接踵。《帝京景物略》载:“水从玉泉来,三十里桥下,夹岸高柳,丝垂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水池,荫爽交匝。步清月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浴佛日、重午,游亦如之”,描述的就是当时玉河沿岸垂柳掩映,水田环绕、别业、僧寺众多的自然与人文风光。

清代时,在北京西山周边兴建三山五园,玉河成为清皇室去往西山离宫别苑的专用河道,此时玉河才始有长河之名。乾隆皇帝及以后的皇帝、后妃们多次从这条水路至颐和园游乐,清末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度过浴佛节后,便乘龙舟沿长河西驶,至西山玉泉山静明园静养。清代在长河沿岸增加了畅观楼、倚虹堂、豳(Bīn)风楼、鬯(chàng)春堂等多处景点,当时两岸广植桃树、柳树,每到春夏之季,沿岸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并留下了“天坛看松、长河看柳”一段佳话。由于地处近郊,加之风景秀美,长河成为清代百姓游赏的主要风景胜地,沿岸人文活动较明代更加兴盛,每逢清明、端午节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据《宛署杂记》载:“俗传四月八日,娘娘神降生……倾城妇女无长少竞往游之,各携酒果音乐,杂坐河之两岸,或解裙系柳为围,装点红绿,千态万状,至暮乃罢”,热闹非凡。1908年慈禧太后死后,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隆裕皇太后宣称永不再游颐和园,长河御道因此被废弃。

图5 慈禧龙船

百年的沧桑历史转瞬而过,时至今日,长河已变了模样(图6)。昔日开凿的车厢渠旧迹难寻,元代水域辽阔舳舻蔽水的积水潭已经缩成了三片宁静的水湾,明清时长河上帝王浩浩荡荡的龙船早已没了踪影,长河畔喧嚣热闹的场景一去不返,只有历经百年的垂柳静静地屹立在长河畔,还有两岸众多的文物古迹在叙说长河昔日的辉煌。

长河从最初蜿蜒于金中都城郊外,到后来自北京城中心婉转流过,一千年来不断流淌,为北京城市提供着漕运、城市用水、灌溉等诸多便利,对北京地区的开发、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沉积了历史,也繁衍了文化;既包容了过去,也孕育着未来。它以甘甜的河水润泽着京城大地,滋育着城市的成长,也美化壮丽着千年都城——北京。

主讲人介绍:

周坤朋,北京建筑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遗产保护、中国古建筑木构修复与加固研究、水文化遗产等研究,参与出版《什刹海水文化遗产》《京华水韵——北京水文化》等多部水文化书籍。

□主讲人:周坤朋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