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18点,载满乘客的“毛泽东号”机车在夕阳中缓缓启动,驶离北京西站。依旧是熟悉的汽笛,依旧是标致的手语,依旧是整洁的白衬衫,司机长却是英俊帅气的新面孔。2018年12月26日,在丰台机务段全体职工的注视下,王振强接过刘钰峰保管的闸把和机车钥匙,光荣地成为了“毛泽东号”第十三任司机长。“接过接力棒,跑好下一程。”交接时的刘钰峰依依不舍,向王振强这样嘱咐。如今,对于身为新司机长的王振强,这句叮嘱仍余音绕耳,未曾远去。今年7月,“毛泽东号”将安全开行1100万公里,到时也将再次“从零开始”,为下一个平安的100万公里鸣笛启程。
在丰台机务段的“毛泽东号”展室里,鲜红醒目的背景、挤满荣誉的橱窗、从黑白到彩色的相片,组成了一堵立体的岁月之墙,勾勒着这部人民列车73年以来始终如一的服务路线,诉说着一任又一任领航员的榜样故事。在这里,王振强和机车组成员们还承担着展室的讲解任务,虽然像驾驶“毛泽东号”那样重复了无数次,可每讲完“一趟”下来,仍如初次一般心潮澎湃、百转千回。
生于战火 落户首都
解放战争时期,各地支援人民解放军的军需物资源源不断涌上铁路线。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后,为了解决线路不断修复、机车愈发不足的问题,哈尔滨机务段的铁路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死机复活”运动。8月,热情高涨的工人们连续奋战了27个昼夜,成功修复了一台机车。10月30日,这部机车被光荣命名为“毛泽东号”。
“宁叫机车等命令,不叫命令等机车”。面对大坡道线路,甩开补机,直面冰雪,闯过了人称“鬼见愁”的“一面坡”;前方受阻,顶起平板车,冒险排雷恢复运输线路;运能紧张,知难而进,倡议并率先实行超轴运送军需物资……诞生于炮火硝烟中的“毛泽东号”机车,在支援前线的运输中,成了当之无愧的排头兵。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曾发出过“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毛泽东号’就开到哪里,包车负责制就带到哪里”誓言的“毛泽东号”人,主动请缨要开进关去,开到最前线。1949年3月27日,承载着荣誉与使命的“毛泽东号”机车历经6天行程,成功到达目的地丰台站,从此落户丰台机务段。此后,不论是南下推行“包车负责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还是开展一系列大型劳动竞赛,并在“文革”动乱期间坚持运输不下线,轴不减吨,轮不停转,“迎着困难顶风上,永拉上坡车”;抑或抗震救灾,经历动力革命等关键时刻,从来都不会缺少“毛泽东号”奔跑的身影。在“毛泽东号”人看来,火车头代表了党,车厢代表着人民,钢轨便是党的路线,人民将在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旗帜引领下,新中国走上富强民主文明之路。
榜样领军 初心长存
“毛泽东号的司机长到我已是第十三任,已经安全开行了1000多万公里,可不管是车还是人,都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精气神。”王振强说,“当你听过关于这部机车和机车人足够多的故事,你便会明白,传承这份初心并不是靠什么秘诀,而是榜样的力量。”王振强指向第三任司机长郭树德的照片,向记者讲述了难以相信的一段情节: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军用列车的“毛泽东号”制动突然失效,随时有跌落悬崖的危险。当时还是司机的郭树德毅然爬到车顶,连续拉下了七列车的手闸,防止了事故的发生,被评为了“特等劳动英雄”。
抗美援朝期间,“毛泽东号”机车组一面派代表赴朝参战,一面在后方开展了著名的“满、超、五”(满载超轴500公里)劳动竞赛,创造了超出标准牵引定数18%的新纪录。王振强谈到这里十分激动,他说:“这份数据,在那个时代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那时的机车是蒸汽机车,想要多拉快跑,需要工人们把煤一锹一锹地铲进炉子里。”
1958年,国产建设型机车配属丰台机务段,牵引定数从2700吨提高到3200吨,“毛泽东号”人硬是在老解放型机车上开动脑筋,大搞技术改造,配合工厂先后完成108项改造,大大改善了机车性能,使“毛泽东号”机车与建设型机车在京山线上并驾齐驱。
“今天我们使用的平稳节能操作法,能使机车单趟节省2500块钱。”王振强说,这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习惯,来源于老一代“毛泽东号”人的以老带新和言传身教。他还十分熟练地背诵起了那段顺口溜:“一块煤、一块金,一块一块堆成山;一滴油、一滴汗,点滴节约汇大川;锹锹数、两两算,日久天长一大片;精打细算好传统,一点一滴做贡献。”
开革命车 没终点站
2008年,王振强光荣地登上了“毛泽东号”机车。“上‘毛泽东号’之前,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已经很高了,可进组后,一个师傅在同一个部件上设计了三个问题,我拼尽全力一个也没找着。那时起,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部机车能够安全开行那么多个100万公里。”
“毛泽东号”人认为,安全只对具有高度责任心、严明责任制、过硬基本功的人们给予眷顾。不管是第八任司机长高俊亭提出“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的安全生产恒等式,还是被广泛推广的《“毛泽东号”机车组安全值乘作业法》,安全就像是这部列车的一张名片。如今,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毛泽东号”人还要致力于给旅客最舒适的乘坐感觉。
2010年,“毛泽东号”机车进行第四次换型,换型后的机车最大功率9600kw,最高运行时速120km/h,是当时世界单机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高、各项性能指标最先进的机车。“如此大功率的机车,很容易造成冲动现象。如果乘客此时正在接热水,那么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王振强回忆,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在每节车厢挨个放冲动测试仪,检测到冲动后告知驾驶室,记录下公里数,并结合地点、上下坡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将每个冲动点位烂熟于心,让乘客能够睡上安稳觉。对此,王振强认为,“毛泽东号”机车是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号”人就要做到使普速列车像高铁一样平稳,这是“和平年代的新使命”。
在王振强眼里,师傅刘钰峰人勤快、管理严,但在生活中又像是一个老大哥。有时,组里成员家人病了,他比病人家属到的还早。“他深深影响了我,要有担当,有作为,更要团结组员,让‘毛泽东号’成为一个有爱的大家庭。你把列车当家,列车也会给你家的温暖。”王振强指了指擦拭机车时胳膊上留下的深深的疤痕,表示无怨无悔。“可能这是一种信仰吧,一个又一个的榜样走在你的前面,你没理由不传承、不坚持。”
展室二层,篆刻着179名历任“毛泽东号”机车组成员的名字。“开‘毛泽东号’车,先做‘毛泽东号’人。”这是王振强的座右铭,也是刘钰峰的座右铭,更是历任“毛泽东号”人的座右铭。每当有新人入组,老兵都会将《毛泽东选集》作为礼物相送,这已经成为一个悠久的传统,一个庄严的仪式,一份庄重的承诺。
□本报记者 赵思远/文 通讯员 王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