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了半个多世纪的“名人”,他是新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曾为首都的环卫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工作精神,感召了几代环卫人,也成为各行各业职工学习的典范。时传祥这个从旧社会受人压迫剥削的粪花子成为新中国掏粪工的劳动模范,带着对党和人民报恩的朴素感情,努力劳动,苦干加巧干,进行技术革新,带领大家共同进步。
为人民服务 时传祥树立了崇高的标杆
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出生在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当时正处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时期。1928年、1929年齐河县连遭两年的自然灾害,庄家颗粒无收。受生活所迫,他14岁逃荒流落到北京当了一名掏粪工。在旧中国,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歧视,还会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年少体弱的时传祥常因体力不支,将粪便溅洒在路上遭到毒打。
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从一个旧社会受人压迫剥削的粪花子成为新中国的一名掏粪工人。他感到无比幸福,并把这种幸福感化作无穷的力量投入到首都环卫事业和新中国建设中。他被工友们推选为前门粪业工人工会委员兼工会小组长。百十斤重的粪桶他每天要背近百桶,高强度的工作也使他脊背变驮,肩头常常高高肿起,脚趾长出肿物却因怕不能工作而拒绝彻底治疗,但他毫无怨言,默默地工作在掏粪一线。那个时候,谁家的墙头倒了,他就主动给砌好,谁家的厕所没有挖坑,他就带上工具给挖好,时间一长,他就成了百姓尊敬和信赖的朋友,人们心中的清洁使者。他的崇高品质和默默奉献也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1959年10月26日,全国工交群英会在北京召开,时传祥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应邀出席,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留下了刘少奇主席接见时传祥的珍贵合影照片。刘少奇主席紧紧握住时传祥长满老茧的手说:“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这样一席话极大地鼓舞了时传祥和全国的清洁工人。刘少奇主席还将他的英雄牌钢笔送给时传祥,鼓励他努力学习文化。
时传祥不仅自己一生投身于首都的环卫事业,还非常关心环卫事业的后继与发展。在他提议下,自1962年开始,清洁队陆续分来一批初高中毕业生,时传祥担任原崇文区清洁队“青年班”班长,担负起这些年轻人的传帮带任务。
星火代代相传 时传祥的传人始终奋斗在一线
走进时传祥纪念馆,迎面可以看到一座铜像,这是按照时传祥本人1:1定制的。2009年成立的时传祥纪念馆是北京市第一个劳模纪念馆,目前已成为劳模精神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时传祥生前所在单位的全体干部职工也都始终以时传祥为榜样,践行“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劳动模范、先进人物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的张孝敬,自己琢磨出80多种治理管道堵塞的绝活,曾连任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1979年张孝敬当选北京市劳动模范。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劳模任华亭,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活着的时传祥”。那个时候的北京,粪便清运基本实现机械化,但部分公厕不具备机械抽运条件,任华亭就主动承担起这些公厕的人工背粪任务。上世纪90年代的钟志玲,她18岁就当了一名抽粪女工,把青春年华无悔地献给了她所热爱的环卫事业。21世纪的关阔山,是原崇文环卫三队党支部书记、队长。
关阔山是继时传祥之后的第三代队长,他不仅个人非常优秀,还是将老一代的优良传统不断传承的重要人物。“把时传祥精神传承下去,必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关阔山说。于是,他提出了“宁愿吃尽千般苦,换来百姓夸政府”。
在他的带领下总结出“青年班的八点工作法”和“三八女子抽粪班的八要工作法”,推进了时传祥青年班和三八女子抽粪班的建设。2008年,关阔山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是继时传祥之后“环卫三队”涌现出的第二位全国人大代表。
不仅是时传祥所在的单位,时传祥的精神,还影响到整个行业,影响着北京的每一名环卫人。
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永不过时
抽粪中粪便被甩一身,工作中被人说“学习不好将来只能干环卫”,生活中特别难过的“面子”关……时传祥的接班人都曾接受过类似的现实考验。东城环卫服务中心有个荣誉室,里面陈列着从时传祥开始,每一名劳模先进的奖杯、奖状和故事。
“还记得小时候课本上有一篇文章,讲的就是劳模时传祥。退伍分配,我一看,嘿,这不是到了时传祥的单位吗?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位老前辈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环卫工作者,也为环卫工人赢得了尊重。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劳动,都是值得尊重的。‘宁可一人脏,换得万家净’的精神到什么时候都需要。环卫工人要用自己的辛勤付出,赢得社会的尊重。”现任“三八”女子抽粪班班长李萌这样说。
时传祥纪念馆的负责人介绍,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许多单位将教育课堂搬进时传祥纪念馆,开展“以先辈为镜,真情奉献为人民”为主题的现场学习活动,实地感悟劳模精神,查找自身不足。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让领导干部经受了一次次思想和心灵的洗礼。
□本报记者 边磊/文 照片由时传祥纪念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