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秦代的鉨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秦代的鉨印

图4
图1
图2
图3
图5
 

秦朝在统一全国后,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尽管秦始皇的皇祚时间不长,可是他建立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皇权机制,确立了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组织。为了加强对各级广泛使用官印的管理,中央政权在少府设置了“符节令臣”这个职官加以管理,专门负责印章的使用和各项制度的用废事宜。这其中,对皇帝自身的某些用度也有了不可逾越的规定。《晋书·舆服制》记载:

“乘舆六玺,秦制也。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汉遵秦,不改。”

《晋书》的这段文字,记录了在秦代,带有车厢的马车,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乘坐;而带有“玺”字的印章,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图1是一方青铜印,印面文字是“修库武印”,鼻钮,长2.2厘米、宽1.7厘米、台高0.9厘米。印面凿有“十”字界格及边栏。印文是秦小篆字体,凿刻成印。

从外形特征分析,这应该是一方比较典型的秦官印。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朝代,也是第一个制定国家法律的朝代。秦《工律》中有关军事的内容规定,“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其不可刻久者,以丹若书之。”意思就是说,国家兵器库里贮存的盔甲武器,一律要按照适用的军官官职牢固地刻在上面;如果不能,也可以写上红色的字。这方印按照印面文字,是秦朝兵器库中负责修理武器官员佩带使用的印章。因为是凿印,而且篆刻粗糙,应该是一枚正式官印的复制品,用于殉葬。

秦朝的礼制中,对印章的制作有着十分严苛的标准,印章的文字、字体、材质、尺寸以及形状,都可以用来区分官员等级的高低。

秦代的官印管理制度规定了官员必须随身佩带国家颁发的印章。可是,随身佩带的官印有一个局限,就是人们很难从佩带的印章上准确地分辨出职官阶级的高低,所以,对于拴系印章绶带材质、颜色,国家也做了相应的规定,比如规定: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员用紫色绶带或青色绶带;年俸六百石以上、一千石以下的官员,用黑色绶带;年俸二百石以上四百石以下的官员,用黄色绶带。人们不用看印章,只从绶带的颜色上就能知道官阶的高低。由于国家颁发的官印需要回收,而殉葬用的官印无需绶带,所以我们关于绶带的使用状况,只能从史籍中得到了解,没有实物出土。

秦代的官印一般需要具备下面几点特征:

1.材质均为铜质。

2.常见的秦官印多为殉葬的白文凿印,正规的铸印很少见到。

3.中级以上的秦官印,常见的是四字印,印面常有“田”字界格(图2);低级职官官印的形状,多是正方形四字官印的一半,俗称“半通印”。半通印也有白文界格,俗称“日字格”(如图3)。半通印的尺寸只有普通官印的一半大小,是古代官印中独有的一种制式。佩带半通印的都是阶级偏低的官员。但是,在秦代官印的收藏中,半通印的存世数量相对稀有,收藏品的级别并不低。

4.常规四字官印的尺寸通常2~3厘米见方。

5.印钮多为鼻钮或瓦钮,鼻钮的穿孔较小(如图4)。

6.印面文字是春秋以来秦国的小篆书体,与汉代的缪篆在写法上有区别。

7.秦官印称“印”不称“鉨”。

与官印相比,秦代的私印在形式上,除了不准使用规定的文字以外,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可言,是篆刻者极其丰富的古代印章资料。

秦代私印的几点特征:

1.有很多长方形的半通印,上下两字分别设计在“日”字框内,与官印中的半通印在形式上相同(如图5)。

2.外形尺寸比较小,尺寸约在1.3厘米左右。

3.外造型多样化,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两面印等。

4.内容分类复杂,有姓名印、吉语印、箴语印、辟邪印、肖像印等。

5.材质也多为铜质。

6.文字以秦国小篆篆法为主。

7. 铸印少、凿印多,凿印刀痕显露。

在收藏实践中,秦私印以生坑器为多,许多人误以为出土必带红斑绿锈,这是一个误区。秦私印的出土地多在陕西,西北出“燥坑”,地下掩埋环境干燥,所以锈色比较简单,很多甚至绿锈并不明显。

主讲人介绍:

张国维教授,字效丞,在北京市文博系统工作,主要从事文物鉴定及金石篆刻,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编辑出版《士一居印存》《金石字汇》《国维印稿》等书籍。其篆刻作品风格以汉印为宗,严谨深邃,古朴大方,北京奥运会时,“罗格之印”即出自其手。近年来,张国维热心公益,积极努力弘扬传统文化,多次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国学培训班授课,受到职工欢迎。

□主讲人:张国维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