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挑战行业极限 让四十万人重见清晰世界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6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验光大师秦英瑞:
挑战行业极限 让四十万人重见清晰世界

 

戴眼镜的你,有多长时间没有严格的验光了?大师级验光师秦英瑞说,好好给眼睛验光,配一副适合的眼镜,就像根据自己的脚型定制一双合脚的皮鞋。

在秦英瑞眼中,每个人的眼镜都有“个性”,司机的眼镜和办公室伏案工作的职员不同,患病的人和健康的人不一样,喜爱射击的人和爱看书的人也不一样……秦英瑞已经给40余万人进行过验光配镜,是大明眼镜公司首席一级验光师。他对老视、隐斜视的屈光矫正应用灵活,具有独特的技术风格。对低视力、双眼视机能疑难问题具有独特的处理方法,并总结创造出“人性化”的验光服务。他不仅是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验光配镜开业条件暂行规定》的主要起草人之一,还参与编写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他曾被评为“北京市商业服务业中华传统技能技艺大师”,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是验光界大师级工匠。

家学 从父辈传下来的手艺

秦英瑞的手艺其实是与从小受到的熏陶有关。其父年轻时在春光眼镜店学徒,学习修理钟表和制作眼镜,后来成为行业内的老师傅。在老秦工作的上世纪40、50年代,眼镜和钟表是与珠宝一起售卖的奢侈品。与父亲一起学手艺的师兄师弟也在业内干出了名堂,秦英瑞记得和父亲一起学徒的叔叔们有的在故宫修过座钟,也有的修理过北京火车站的旧式大钟,都是行业内的翘楚。

而老秦更善于修理制作眼镜。秦英瑞总是能看到父亲拿着茶色的水晶片磨制镜片,或者用小小的工具“啄”着一只精致的眼镜架子。“那时候制作眼镜的金属叫洋银,就是锌白铜合金,价格不菲。眼镜片的材质也很昂贵。所以有一副眼镜的人绝不会轻易给扔掉。眼镜度数有变化,眼镜戴着不合适,就拿以前的镜片重新打磨,如果眼镜架有损坏,也常常需要修理。”秦英瑞回忆,由于打磨镜片需要极为精细地功夫,父亲常常带着活儿回家做。小小的秦英瑞也动手摆弄这些外人不常见的小工具。与眼镜的昂贵相呼应的是手艺人的工钱高,“我父亲月薪90多块钱,在当年那是高收入群体。”那个年代,普通人的收入是四五十元钱。

父亲想在四个子女中选一个继承自己的手艺时看上了秦英瑞。1980年,18岁的秦英瑞高中毕业之后接替父亲的班,进入了大明眼镜店工作。

学艺 能在师傅家开“小灶”的学徒

大明眼镜店是诞生于1937年的中华老字号。在秦英瑞入行的时候,店里施行较为传统的“师徒制”。秦英瑞跟着一位宋师傅学习验光、检影的手艺,很快得到认可。秦英瑞说,学徒需要6个月掌握的技术,他一个月拿下。宋师傅不仅让他独立给客人验光,还放心地让他带其他学徒。平常的业务,秦英瑞都得心应手,遇到疑难问题再去请教师傅。

“师傅和师娘都对我不错。按老规矩,过年过节我们做徒弟得提两盒点心去看望师傅师娘。尤其是大年初二,我年年都得给我师傅拜年去,除了点心,还给师傅带二锅头。师娘每次都留我吃饭,给我烙盒子,做好吃的。”说到这一段,秦英瑞颇有些小得意,“其他徒弟可没有这待遇。”在上世纪80年代,眼镜行业的薪酬也算中等偏上,秦英瑞当学徒时,一个月收入是36元钱。

1984年,秦英瑞考上了验光配镜专业的中专,进行了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别小看这中专学历。我们的教材是英国传来的,香港翻译的。”秦英瑞认为,验光是一门学问,做一名验光师不仅要有实践经验 ,而且一定要有理论知识。“比如,以前师傅总是跟我说,配镜不能把度数给特别足,要不戴眼镜时间长了,客人会不舒服。他也没从理论上解释为什么。我学了中专之后才知道,验光验出来的度数,是客人在看无限远时需要的眼镜度数。可是大部分人都是看近距离多。度数给太足,适合望天儿,看近距离就不合适了。”

后来秦英瑞又自学了《双眼视机能异常诊断》、《临床斜视诊断》等眼科知识,并应用到验光工作中。秦英瑞觉得学了理论之后,自己才能算个“验光师”,而不仅仅是“验光师傅”。“验光师应该是半个眼科医生加上半个光学工程师,这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学问。”秦英瑞说。

从业 挑战验光界极限的业务能手

秦英瑞从业以来的验光故事很多。

从一上班,秦英瑞的业务就是拔尖的。大明眼镜店组织过内部的验光比赛,设有奖品,比如一只英雄牌钢笔,或者一个收音机。在当时,这些奖品可是令人眼馋的稀罕物。结果,秦英瑞连续两年获得冠军。“第一年拿走了钢笔,第二年拿走了收音机,第三年,领导找我商量,让我别参加了,让别人也有机会拿奖。”

他从业以来,配过的度数最高的一副眼镜是3400度近视镜。“我记得是上世纪80年代,一位河北的客人来验光。我用检影镜最终验出的度数是3400度。”3400度近视能看到哪里?秦英瑞把手在自己眼前比量了一下,“大约也就能看到一乍远,再远就看不见了。这个度数一般是天生的。”

他还记得那位客人戴着的是一副白色塑料框架眼镜。这副眼镜两片镜片是用白胶布粘合而成的,内部都落了灰,眼镜片的度数大约是2600度。“3400度的眼镜超过了一副镜片能制作的最大极限。我们店不能用两片镜片粘合的方式做了,落灰而且不美观。于是就用一个镜片两面掏的方式给制作出来的,矫正视力是0.4。平常人都觉得0.4能看见啥?可是那位客人觉得,一戴上新眼镜,这世界就跟水洗过一样清楚。”

秦英瑞配过的最大散光度数是1200度,这也是一个极限度数。“1998年,一位山西客人到店里来。当时戴着的眼镜散光度数是800度,我们验光出来的度数是1200度。”秦英瑞说,当时这个度数报了两遍,经理一开始不相信有这么高的散光度数,认为验光出错。“客人做过角膜移植手术。通俗点说,他眼睛上有一道手术缝合后留下的沟,形成了散光。要求眼镜在这道沟的对应位置对眼睛进行矫正。这套镜片需要重新开模具特制。”秦英瑞回忆,给这位客人戴上配的新眼镜,矫正视力达到1.0,客人非常满意,一下子配了四副眼镜。

技术 给不同的人配不同的眼镜

验光,如同看病问诊。秦英瑞认为,每个人需要的眼镜都有自己的个性需求,眼睛的度数和眼镜的度数不是刻板的一致。验光师不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需要动脑子的技术性人才。

“比如司机和坐办公室的职员,需要的眼镜就不一样。”秦英瑞说,司机开车必须保证看远清楚才能出效率,办公室人员每天看电脑或伏案写字,度数要保留部分调节,以保证视近不疲惫。

上世纪80年代,在给一位老年客人配镜时,得知他喜欢射击,秦英瑞在他的眼镜上粘了一小块度数比其他镜片度数高的区域,方便他射击时进行瞄准。

上世纪90年代,在给一位铁道兵政委配眼镜时,秦英瑞得知他需要一副“双光”眼镜。因为平时工作时,这位客人需要望远,在家看书看报,又需要视近。而且这位客人经常户外活动,还要求眼镜变色。秦英瑞将眼镜制作成上下部分度数不同的“双光”眼镜,抬头看时,眼镜能望远,低头看时能看近处不累。而且在两个镜片之间加了卤化银,以保证镜片在阳光下实现变色。

2000年,一位大学教授专门找到秦英瑞配镜。她说,自己看东西经常“双影”。秦英瑞验光后发现,她的眼镜度数是准确的。于是,提醒她“有可能患有甲亢。先看病,再配镜。”经过一段时间的甲亢治疗,顾客再也没有双影困扰了。“甲亢导致眼位不等高,看东西双影;糖尿病影响视网膜,像镜子后面水银被刮花……”谈及身体疾病对眼睛的影响,秦英瑞讲的头头是道。

秦英瑞介绍,“配一副眼镜还要考虑客人的工作环境、用眼习惯……平时看什么比较多?白天用得多还是晚上用得多?常在室外,侧重于防紫外线,常在室内,透光率就要高一点……”

在秦英瑞的验光室里,就有满足不同顾客需求的一套验光设备。比如,开车的司机配眼镜,设备上有一套测试司机矫正度数后看红绿灯的效果,以此作为确定配镜度数的重要参考。

“每个人的屈光情况不一样,验光师操作时要考量每个人的情况。不仅要了解客人现在的情况,而且要将用眼环境未来发生的变化考虑进去。”秦英瑞认为,验光师要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结合实践来完善技术。

研发 验光事业上的学术成就

秦英瑞还动手进行研发、写书,将验光工作予以延伸扩展。

1982年,秦英瑞动手制作了“正负对比验光器具”,就是把0.25(25度)和0.50(50度)正负对比镜片组合在一起,并安装上两套手柄方便使用。那个时候,大明眼镜店业务繁忙,秦英瑞最多的一天给200多个客人进行了验光服务。验光器具能大大提高效率,减少人工,也减少客人等待时间。同事们纷纷效仿,大明的所有验光师干脆人手一副。而这种验光器具,直到1997年,日本西村公司才推出类似的新产品。

1999年,秦英瑞和某公司合作,发明了一套儿童弱视训练的软件,之后又研发出相关仪器,开创了验光延伸服务。这套仪器经过数年的打磨和改进,于2007年获得医疗器材的许可,投入生产使用。2004年,秦英瑞还发明了矫正青少年假性近视的训练仪。

2008年,秦英瑞参与编写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中的《眼镜验光员》技师部分,这套教程用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2011年,秦英瑞开始着手编写《眼镜词典》。这是一部填补眼镜界空白的作品。记者在秦英瑞的电脑中看到了这部作品的电子版,从眼球的结构、验光的知识到眼镜的分解结构,这部作品几乎囊括了眼镜界涉猎的所有范畴。仅一个眼镜腿就分为五个部分。“有些词语,我们业内说法也不统一。我希望能给统一叫法,方便传道授业解惑,也方便业内交流。”秦英瑞介绍,比如,在打孔眼镜的眼镜架上有一个小零件是抵在眼镜片后面的,以实现支撑作用。这一部分,有的眼镜店叫“内柱”,与抵在眼镜片外的另一个名为“外柱”的部分呼应。同样的部件,有的眼镜店叫“砥”。秦英瑞在词典中采用了“砥”的说法。“这个词起源更早,而且更贴切。因为这个零件的作用就是支撑,与‘砥’的词义相同。”

虽然有电子版,可是秦英瑞在自己办公室的书架上翻找了半天,都没找到一本《眼镜词典》的实物,“都被这群徒弟给拿跑了。”他调侃着说。

传承 让这门绝技发扬光大

2013年,大明眼镜的“秦英瑞首席技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这是人社部评审和认定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北京市当时仅有6家。秦英瑞开始带徒弟,要将验光技术传承下去。

他亲手写的讲义从“散光的处理”,到“验光不适的解决方案”,再到“老人的验光”,每一章节都是他数十年经验的总结。以“老人的验光”专题为例,在“提示”部分,秦英瑞列出“老花眼变好了、个人手臂长短、习惯看书距离、对光的要求”等多条验光师在配镜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最近几年,秦英瑞平均每年能够带出8名验光师。

同时,秦英瑞还在2012年、2013年、2016年参与了由北京人社局支持的,由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北京市验光技师继续教育研修班的授课,协助推进北京市眼镜行业验光人员专业知识更新和验光技术水平提高。他作为北京市商业技师考评委员会委员、北京职业技能鉴定所36所专家组成员,从事培训和鉴定工作18年,培训4000多人次,培养了大批行业技能人才。

在采访中,秦英瑞提出了留住验光师人才,提升验光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想法。“现在我带的徒弟都是本科学历以上,而且有医学背景。这样的人才如何留在验光师的队伍中?”秦英瑞提出建议,“提高从业门槛,调整眼镜价格的结构。让客户认可验光这门技术。”秦英瑞解释,目前眼镜行业中,验光师的工艺价格几乎都包括在眼镜架的价格中。验光费用普遍低廉,有的店面验光免费,有的店面甚至不验光。而眼镜框架、眼镜片的价格普遍很高,因为含有附加费用。“我建议将验光师的服务费用从眼镜框架的费用中剔除,降低镜架费用,提高验光费用。在医生行业不能指望以药养医,在眼镜行业也不要指望眼镜架养验光师。保障验光师这一行业的待遇,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才是对戴眼镜客户最大的负责。”

□本报记者 李婧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