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国际档案日,位于朝阳区南磨房路31号的北京市档案馆新馆正式揭牌开馆。新馆汇集收集保管、查阅利用、展览陈列、史料研究、服务公众等诸多功能于一身。设有6个展厅。首层和五层分别设有425座席和230座席、具有8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学术报告厅。三层、四层设有1300平方米的档案利用区。新馆还配备了公共安全防范系统、楼宇自控系统、信息导引发布系统等。
当天,在这个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档案馆中,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接触档案、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档案魅力。在一层西侧站厅中,不少观众正在参观《档案见证北京》展览。1995年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记》手稿;1988年关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调查报告;2008年奥运会体育场馆“鸟巢”模型……670余件档案正在讲述着“北京故事”。
近年来,市、区档案馆加大了档案开放力度,每年国际档案日期间会集中面向社会开放档案。据介绍,今年市档案馆开放12个单位共2万多件档案文件级目录及全文。此外,今年,16个区档案馆共开放档案2144卷、21.9万件,年代主要集中在1983年至1989年,门类主要为文书档案,内容涉及行政、人事、经济、财政、农业、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
北京绢花、天津杨柳青年画、河北焦氏戏曲脸谱……活动当天,市档案馆还邀请到京津冀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制作展示。据了解,市档案馆在借鉴往年经验的基础上,将今年的活动形式举办的更加新颖,增加了集印章获礼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活动的专业性、互动性、趣味性。
□本报记者 盛丽/文 彭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