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众所众知,水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生存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为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水环境,自2013年以来,本市先后实施了两个污水治理行动计划(2013年-2016年;2016年6月-2019年6月)。记者6月4日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通过连续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本市污水处理率由83%提升到94%,劣Ⅴ类水体断面比例由52%降低到20%,141条段黑臭水体全部还清。全市水环境品质大幅提升。
【效果】
每日污水处理设施能力达672万立方米
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经过两个三年行动方案,本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增加近400立方米/日,达到672万立方米/日;新建改造污水管网约3500公里,全市污水管网超过12000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94%;在中心城区建成了槐房、高安屯、小红门等5座污泥处理厂,每个郊区新城各新建一座集中污泥处置厂,全市污泥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过程中,市发改委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一方面,优化审批流程。把企业投资建设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管网等水环境项目全部下放到区发展改革委,推动审批工作“重心下移”。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建设和投资情况的调度,严格落实责任,确定每项工程的进度和时点,定期调度,解决项目推进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截至目前,第二个污水三年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全部批复。
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达56%以上
经过两个三年行动方案治理,全市地表水水质较大提升,水质优良的断面达到56%以上,丧失功能(劣Ⅴ类)的地表水断面降低至20%。其中,萧太后河朝阳段实现水清岸绿。据介绍,市政府投资支持朝阳区萧太后河滨水绿色文化休闲廊道工程治理河道12.4公里,新增绿化面积4000亩、湿地1000亩,新建公园3座、绿道24公里,同步实施河道疏浚和防护,并新建水体循环系统。
萧太后河绿色滨水生态廊道,打造了一条平均宽度达280米的连通中心城与城市副中心的水系湿地生态廊道,年新增生态水源200万立方米,新增绿化面积4000亩、湿地1000亩,实现河道水清岸绿。同时通过拓宽水面湿地和水系循环连通,构建流域水网体系,逐步恢复河道生态功能。萧太后河两岸分布5个大型社区,人口约8万人。项目新增公园3座,新建绿道24公里。
141条段黑臭水体全部还清
2015年底,本市对大大小小的河流、沟渠进行了全面排查,共确定了141条段、665公里黑臭水体。2016年,本市在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中将治理141条段黑臭水体列为重点任务,要求在2018年底前全面完成。通过建设截污管线控源截污,避免污水直排入河;通过清淤疏浚、补充再生水等方式让河水重新流动起来;通过生态修复让水面重现生机。到2017年底,本市建成区57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完成,2018年底非建成区8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完成。
【做法】
多方并举治理污水
第二个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为何会取得上述治理效果,记者从市发改委了解到治理的做法。首先,第二个污水三项围绕加大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加强污水管网建设,避免污水直排入河,从源头上控污。本次三年行动方案,市政府投资在管网建设、河道治理、生态提升等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各区政府也在河道清淤、黑臭水体治理等方面加大投入;并且吸引了北京排水集团、北控水务集团等社会主体参与。与此同时,污水处理设施周边及河道两岸居民也给予了充分理解和支持,积极响应工程建设。
此外,第二个三年行动方案落实与河长制湖长制紧密衔接,通过河长统筹水务、园林等各个部门,不仅包括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还包括河岸截污治污、建设公园绿地、滨水绿道和跨河桥梁,水务、园林、市政、交通等多个部门群策群力,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市政府要求,市发改委创新投融资政策,集成中小河道治理、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园林绿化等多种政策,进一步加大市政府投资支持力度,保障第二个三年顺利完工。
另外,通州区九河下梢是全市的主要排水下游,通州区的河道水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来水水质。本次三年行动方案中,围绕入通州的16条河道进行截污治污,不断提升上游水环境,为下游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提升奠定基础。
【行动计划】
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体系覆盖到街乡
根据市生态环境局发布的《2018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8年,全市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主要污染指标年平均浓度值降低,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河流I-III类水质河长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河长比上年减少13.7个百分点。湖泊II-III类水质面积比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面积比上年减少10.7个百分点。水库II-III类水质总蓄水量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符合饮用水源水质标准。
当前,北京市正在实施的《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2019年行动计划》中提出,力争提前一年完成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目标。今年,全市将对2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中尚未达标和尚未持续达标的断面提出治理目标和改善要求,以改善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为抓手,带动全市地表水环境全面改善。并将启动地下水功能区划研究,打通地上地下,全方位加强饮水安全保障。同时强化城镇生活、入河排污口、工业、城市面源、黑臭水体等各方面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今年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保护,创建节水型区,增加河湖生态环境用水,抓好重要河流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此外,深入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实施排污许可管理,强化环境执法,实施环保税收,严格考核评价与督察,建立覆盖到乡镇(街道)的水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考核体系。
【建议】
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水务投资中心总经理毕小刚:
打破“一亩三分地”概念、建生态治水协同机制
近年来,随着北京持续实施的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水务投资中心总经理毕小刚长期参与北京市的水务水利工作。他提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座城市的发展之本。要守护好绿水青山,除了要搞好建设,还要搞好管理维护。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需要将管理、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将服务融于经营,将建设与管理结合。
毕小刚介绍,目前,河湖长制、街巷长制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机制,以河长制为例,河长制的主要措施是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承担河长,为每一条河流确定了“监护人”,但从操作层面来看,作为领导的河长,缺乏具体的实施主体。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企业来承担管护等具体工作,让企业成为河湖长的重要抓手,形成“河长负责、企业干活”的工作格局,同时,设计出企业统一服务上下游“河长”,实现跨区域、上下游流域的统一实施,实现系统治理。
针对当前水环境治理普遍存在的各个行政区“单打独斗”,各管“一亩三分地”的现象,毕小刚表示,要打破行政区,建立生态环保协同机制。如今,城市生活和发展已经实现了多区相连,生态和环境资源保护责任很难按照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概念划清。河湖流域生态空间涉及上下游、左右岸,森林绿地生态资源多分布在行政区域相交区域。光靠各个行政区“单打独斗”,很难系统解决生态、环保等问题,要从大空间、大尺度、大规划统筹考虑,解决生态治理问题。
对此,毕小刚建议,建立健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分配和交易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把管理机构或企业打造成为自然生态空间管控的监护人、生态环境受损后的利益追诉人,变传统的行政管理为行政管理与企业运行相结合,在生态空间管理中引入民事调解机制,降低管理的行政成本。
□本报记者 盛丽 孙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