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古迹“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案反映的问题归纳起来有10类之多,且错综复杂。因此,破解这些障碍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先易后难、先团体后居民、先眼下后长远等步骤,分而治之。
在日前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副市长张家明就关于“大力促进源头减量,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案办理情况作报告,代表政府对人大代表围绕这个问题提出的建议作出回应。
垃圾分类推行多年,示范片区试点、配套措施跟进,政府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不佳。民意调查显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了80%,但分类投放的自觉性和参与率仍然较低,厨余垃圾准确投放率仅有两成。而根据《北京市垃圾分类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现在距离要求实现“2020年全市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的目标只有一年多时间了。为此,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提出,要抓紧推进行动计划,将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工作从制度覆盖转化为实际覆盖。垃圾分类时不我待,势在必行。
据介绍,“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议案反映的问题归纳起来有10类之多,且错综复杂。因此,破解这些障碍需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先易后难、先团体后居民、先眼下后长远等步骤,分而治之。事实上,政府报告也是这样构想的。
譬如,厨余垃圾分类是一大难点,因为居民一时很难记清分类标准并准确投放。而首先实施比较简单明了的“干湿分开”办法,可行性会明显提高。在这个基础上,再逐步细化分类,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经验,显然更有助于走出“试点成功、推广困难”的怪圈。
又如,报告提出,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逐步实现全覆盖。上述单位都属于团体,服从行政指令是其运营的基本守则。政府对其强化管理与执法联动,乃至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相信会很快见到实效。而类似的强制办法显然不能用于居民。
再如,垃圾源头减量是当务之急。如果这边分类治理,那边仍在源源不断增量,势必事倍功半。减量从哪里抓起能够尽快见效?报告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将纳入法规修订。此举可谓抓住了“牛鼻子”。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都是“吃财政饭”的,最能被约束,同时也最具组织纪律性,在垃圾分类问题上,率先垂范义不容辞。他们做到了,相信更具说服力和号召力。
比较难办或者需要长远谋划的,或许需要时日,但也应该抓紧。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不到位与混装混运现象并存,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不能不引起重视并切实解决。对居民不能强制要求,但可以通过积分管理制度、垃圾分类信用账户等方式鼓励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对“混装混运”的收运企业则不必“客气”,惩戒无效、情节严重的逐出市场就是。
源头减量措施中有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禁止使用一次性物品”,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但远远不够。如快递包装垃圾始终是个大问题。解决不好的原因在于,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和具体措施,不能贯穿落实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而且涉及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需要统筹协调。
环境保护关乎国计民生,垃圾分类势在必行,需要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
□张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