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如何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5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流的职业教育需要与企业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如何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

许艳丽
王伟
景平利
 

主持人: 本版编辑

嘉 宾: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许艳丽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王伟

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党委书记 景平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列为2019年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将其列入任务的第一条“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并进行部署,全年计划拿出237亿元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同比增长26.6%。近日,劳动午报记者联系了3位专家学者,就如何办出一流的职业教育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国家实体经济需要人才支撑

许艳丽: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21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也仍然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不仅需要高层次创新人才,而且需要在各行各业进行技术传播和技术应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王伟:职业教育的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现状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需要,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在教育教学领域,职业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还相对滞后,教学工作存在着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和知识灌输,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对知识应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实践和专业技能训练比较薄弱等问题,难以使学生形成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些问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了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因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

景平利:国家实体经济要靠技能人才来支撑

我从2007年到现在,一直在北京汽车技师学院一线工作,有12年了,对职业教育有切身体会。

北京汽车技师学院前身是北京市汽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成立于1973年,是国家级高级技工学校、“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基地”“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单位”。

以前我当厂长的时候,企业就急需技能人才,我们企业就和学校合作培养人才。目前,重视技能人才已经从企业层面提升到国家层面。当前,国际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能人才的竞争。

“唯学历论”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最大陷阱

许艳丽:社会认知度不平衡

我国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崛起之路,需要培养大量的技术性工人,而技术性工人的培养大多要依靠高等职业教育。在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其发展面临的困难:一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在经费上被区别对待。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生均教育经费及投入结构方面差距较大,导致目前专业的设置与社会和产业的需求匹配度有差距;二是观念偏差是阻碍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上普遍认为专科教育比本科教育低人一等,蓝领工人比白领低人一等,这种社会认知极大程度的打击了家长和学生选择高职的信心,也促使相当一批高职院校纷纷转制升本。

王伟:“唯学历论”不利于职教发展

国家对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但家长和学生对报考职业院校热情不高,“唯学历论”普遍存在,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多读书,死读书,一心考取名校,这就是一种“唯学历论”。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强调高学历,忽视了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这也是一种“唯学历论”。

当大学、大专文凭不难获取时,学历的含金量已大幅缩水,人才培养弊端日益凸显,与国家、产业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和质量不匹配,亟待重构一套有利于技术技能人才开发的评价体系。

景平利:院校毕业后仍需岗前培训

很多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并不能立即上手操作,还要培训3个月才能上手。大学毕业生,又眼高手低,动手能力更差。很多企业,只愿意用成熟的技能人才,没有耐心培养技能人才。

一方面,存在着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另一方面,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在人力资源市场上供不应求,越是有技能的人才,企业越是抢着要。

一流的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教学质量

许艳丽:探索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选聘要求,制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抓好人才培养入口的质量,使其满足于人才就业出口的需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方案修订中,由企业各部门根据对人才的需求,提出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的建设建议,指导方案的修订与完善,进而共同探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需求能够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通过产教、校企协同育人。一是推动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岗位用人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和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基于工作任务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特色教材。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班级与企业等多层次合作办学等做法,让企业的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二是推动探索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三是全面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王伟:一流的职业教育需要与企业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

职业院校要认真学习研究落实《职教20条》等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政策及地方政府出台的配套文件细则。要重视研究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契合度,助力企业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除了人才培养外,还要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

学校也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

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要改革教学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

景平利:加快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我们需要继续加快教育教学的改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更灵活、更开放的办学模式为企业职工进行培养和提升,例如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该教学管理制度实行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习者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与实际需要的联系,促进劳动者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近年来,我们学院大力实行项目教学做法,为企业量身定制课程,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企业的生产。我们学院非常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进程、职业教育教学法的研究、校企合作进行重点专业课建设、产学结合开发精品课程,做到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手段一体化、组织教学项目化、评价体系过程化,培养出高技能人才。

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内培外引“走出去、请进来”及团队式的综合技能培养方式,并多次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还多次邀请德国职业教育专家到该校对该校教师进行专业教学法的培训,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

□本报记者 白莹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