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火热的“夜经济”才刚刚开始。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各项活动,令夜间消费成为城市经济的新亮点。
不过,记者近期调研发现,相较于消费者的旺盛需求,我国“夜经济”发展还存在优质供给不足、城市配套不够等短板。如何更好激活城市“夜经济”,让城市“夜活力”释放出更多增长动力,仍待破题。
优质供给不足,
夜间消费“菜单”待丰富
2019年春节期间,西安“大唐不夜城”、重庆两江夜游、西双版纳“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夜间体验项目火爆;今年元宵节,故宫首次开放“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门票一开售便“秒光”……
专家指出,夜游项目的火爆,一方面折射出现代人对夜间消费的刚需,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目前夜间消费项目还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以旅游为例,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近八成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投资规模不足20%;参与调研的657家旅游企业中,72.99%的旅游企业提供的夜游产品品类在30%以下,79.24%的旅游企业夜游产品收入不足30%,夜游产品供给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高舒云在秦皇岛市的某国企工作,她告诉记者,晚上下了班很希望泡泡书店、图书馆、博物馆,或是看场话剧表演,但图书馆、博物馆早早就关了门,文艺演出更是选择不多。
“目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等消费为主,夜间消费供给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顺应消费者由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说。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现代服务业处处长陈丽芬建议,应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保健、体育等服务产业,营造更多夜间消费场景,丰富夜间消费“菜单”,同时鼓励商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
存在同质化现象,
“夜经济”配套服务不足
“出门旅游会发现,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夜市,其实就是些商业街,长得都差不多,里面的品牌也大同小异。”郑州市民赵女士向记者抱怨道。
记者调研了解到,除少数城市外,目前很多城市发展“夜经济”尚不能形成品牌特色,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如苏州评弹文化、天津相声文化等,都是当地发展“夜经济”可充分结合的优势资源。
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显示,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担心安全问题占比49.4%,夜间交通不便占比25.8%。
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认为,“夜经济”配套服务还远远不足。一方面要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保障消费者夜间出行,另一方面,针对餐饮等行业垃圾清运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
上海浦江游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洪朝辉说,黄浦江夜游十分火爆,企业一直想发展水岸联动、日夜对接的游船经济,但涉及商务、文旅、交通、环境、市场监管等诸多管理部门,他希望政府加大“放管服”力度,为企业发展“夜经济”提供便利。
考验城市管理,
规划要先行
大城市夜间消费人、车流量都比较大,能否保证充足的停车位?部分城市公交、地铁停运时间较早,如何解决夜间出行便捷化问题?安全保障措施是否到位?如何避免光污染、噪音扰民?发展“夜经济”,考验着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
“城市发展‘夜经济’,需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提升配套服务,创造便利的产业环境。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加强监管,为产业良性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赵萍说。
为发展夜间经济,一些城市正在规划先行,先行先试。
例如,上海鼓励各区建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制度,编制夜生活集聚区发展规划,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试点在部分区域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北京市政府提出,将出台繁荣夜间经济促消费政策,鼓励重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天津提出,在2019年底前打造形成6个市级夜间经济示范街区;晚20至24时放宽相关摆卖管制等……
国际上也不乏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为繁荣夜间文化市场消费,法国规定新戏剧上演可减免税收;韩国地方政府在城市核心商圈举办“夜猫子夜市”等夜间活动,促进民众夜间消费;伦敦推出夜间地铁,每周五和周六运行。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