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曦 通讯员 刘辰)粮票、留声机、煤油炉……18日,位于阜外大街26号的展览路街道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除了展示辖区发展变迁的展板,居民捐赠的一批老物件也与观众正式见面。记者获悉,年内,该博物馆将按照每月一个主题的形式,推出一系列丰富的文化活动,将博物馆打造为居民喜欢的新地标。
展览路街道博物馆总面积368平方米,由“辖区变迁”“城市建设”“红墙意识”三大单元,“历史沿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沙盘展示”“场景还原”六个部分组成。用大量照片及历史实物,配置视频和语音导览系统,生动详实地再现了展览路地区的历史足迹。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采用玻璃钢制作的浮雕作品。浮雕图案以展览路辖区的地标性建筑为主体,中间是北京展览馆,两侧是动物园、天文馆、地质科学院、外文局等地标性建筑,边缘的一排脚印,述说着展览路街道在漫长岁月中的历史变迁。
在“商业服务”展区,记者看到过去“动批”等批发市场的前世今生,照片展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小商贩摆摊经营服装,到“天意”“动批”“官批”等批发市场形成的过程。这些小商品批发市场,在一段时期、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居民生活,但也对周围环境、治安造成一些负面影响。2013年,展览路街道对辖区内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进行了疏解和改造,直至2018年9月28日,随着“官批”闭市,云计算、无人机、云支付等金融科技企业成功入驻,“动批”从服装商品批发市场升级为宝蓝金融创新中心,其中每个阶段均有历史图片供居民参观。
值得一提的是“场景还原”部分,展览路街道从居民捐赠的“老物件儿”中选取“收音机”“电视”“自行车”等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用品在博物馆中展出,真实的再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环境。
展览路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他们将按照每月一个主题的形式,推出十场活动,主题覆盖,“我出生在哪里”“到博物馆发现身边历史”“寻找儿时的家乡记忆”等。“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扩大街道的文化影响力,让居民们感受到博物馆并不是遥不可及,而是就在大家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