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座大战”“追剧”……这样生动的形容词出现在思政课上却毫不违和,能备受学生如此欢迎的,就是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杨宗丽教授。
杨宗丽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工作已近34年,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教授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专题研究》《中国革命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思政课,并担任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博览》(全书800万字)的总撰稿人。她先后被授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2016年北京高校师德榜样等荣誉称号,2018年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她擅长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得幽默风趣、生动易懂,用历史知识和鲜活的事例来印证理论,将考试重点、难点分析准确到位,帮助学生理解后记住。
为了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她还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北大红楼、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红色场所。每到一处,她都能如数家珍地讲述历史文化遗迹背后的故事,将爱国主义教育课堂延伸到校外。她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有学生说,看见杨老师,就想起自己的母亲。
在她的课堂上,不仅有本系本校的学生,还有很多慕名而来的外校学生和青年教师,有媒体用“追剧”来形容学生追她的课程。学生说:“在200人的大教室里上杨老师的课,居然经常出现‘抢’座的情况,晚到都占不到好座了。”一座难求,自然也没有学生在听课时玩手机或睡觉。在教学评估中,她总是得到90分以上的评估分数,多年位居学院第一。
听完杨宗丽的课,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类大一学生王晨百说自己最突出的感受是感动:“杨老师讲课总有一种魅力,也有很强的感染力。我记得老师讲黄海战役中日战舰对阵和邓世昌牺牲的时候、讲五四运动全国各界一致对外捍卫祖国主权的时候,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今年习总书记的讲话中说‘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觉得杨老师的课就是这样,每次上完忍不住会思考很多。”
田闯13年前还是一名专科生,有机会听到杨宗丽的课,在老师的鼓励下,他调整了人生方向,考研成功,后来又读了博士,如今已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工作四年来,我一直以杨老师为榜样。看到杨老师获了奖,我比自己获奖还高兴。”
“自选择当教师的那天开始,三尺讲台就成为我的人生坐标,我需要做的,就是讲好每一堂课。”杨宗丽说,教书是一种福气,只要是做喜欢的事,兴趣会压倒辛苦,这是只有身为教师才会感受到的幸福。她认为,身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敬业,没有比敬业更好的爱国主义;身为教师,要做一个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将民族的记忆、爱国的精神传承下来教给学生;身为教师,要对学生负责,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时时刻刻传递正能量,把学生的压力转化为生命的活力。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