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蹴球的比赛场地并不是非常大,所以双方队员在较量中,都要一丝不苟精打细算,不仅要想办法击中对方的球,还要考虑用巧妙的走位为对方的击球制造困难,可以说是一项斗智斗勇的运动。”丰台区卢沟桥乡岳各庄村蹴球队队长郭鑫感慨地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蹴球,原称踢石球,是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蹴鞠所用的运动器材石球,早在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发掘中就有实物发现。殷商卜辞中有这么一句话:“庚寅卜,贞,乎品舞,从雨”。据专家考证,“品”就是蹴鞠的意思。其中“口”表示球,而“品”是人双足象形。这段话是说庚寅占卜,吉,呼跳“蹴鞠舞”而得雨。通过这段卜词,说明蹴鞠游戏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到了汉代,蹴鞠游戏更加普及,并且列入兵家,其规则传说为“黄帝所作”,有二十五法。二千多年前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就是一名蹴鞠的好手。到了宋代,民间有专事蹴鞠的行会组织叫“圆社”,元代杂曲更有大量关于蹴鞠游戏的描写。到了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失传,只有在踢石球、夹包、花毽等游戏中还可以看到蹴鞠二十五法中的一些影子。
出生于1985年的郭鑫,是丰台区卢沟桥乡岳各庄村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说到蹴球,他充满激情,从2008年起,他就开始接触蹴球,到现在已经有11年了。而说起岳各庄人和蹴球的缘分则要追溯到1989年。
郭鑫告诉记者,随着村域经济越来越好,文体活动越来越丰富,1989年,岳各庄村一位退休老教师带着村民接触蹴球这项运动。后来,蹴球运动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1997年,岳各庄村委会还专门修建了专用的蹴球场地,添置了设备。随后,十几名村民组建了蹴球队,还请来专家定期授课,就这样,蹴球这样一项民间运动,在岳各庄生根发芽了。
“蹴球是北京市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挖掘整理的一个体育项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比赛规则已经非常成熟,蹴球比赛在一块10米乘10米的正方形平整土地上进行,分两队进行比赛,每队两名运动员。”郭鑫说,古代踢石球是用石头琢成的健身球,现代用地掷球代替,每队两只球,分蓝红二色。甲队编为1号和3号,乙队编为2号、4号,比赛按1、2、3、4号的顺序轮流蹴球。比赛方法是脚跟着地,脚掌触球,用力蹴球。凡乙方球击中对方球,根据规则可得1-2分,把对方球击出场外则得4分,先积50分者为胜方,三局两胜。
蹴球由于器材简单,场地面积小,可进行单人、双人、团体赛几种形式,竞赛起来既能锻炼身体,又有趣味性和观赏性,老少皆宜,很受大家的欢迎,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一个好项目,更是郭鑫喜欢的一项体育运动。如今他一有时间,就会召集蹴球队员进行蹴球练习,过把瘾。
“蹴球运功竞技性很强,平时我们工作都很忙,但是有时间的时候聚在一起玩蹴球,可以单蹴,也可以双蹴,赛场上大家屏气凝神,想办法自己得分,又尽量对对方得分形成障碍。蹴球运动考验的是全身的协调性。在这个过程中,身心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所以在我看来,蹴鞠运动不光能锻炼身体还能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以及反应速度。”郭鑫激动地对记者说。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岳各庄蹴鞠有了很大的发展,训练场地由原来的四块土质场地扩建为现在可同时容纳16块场地的人工草皮场地,2010年岳各庄蹴鞠运动被丰台区政府和丰台区文化委评为丰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岳各庄蹴球队共有队员30余人,平均年龄在36岁。“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进来,将蹴球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扬继承下去!”郭鑫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孙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