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情趣
3上一版
 
走上舞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4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员张爽:
走上舞台,
走进另一个多彩世界
张爽参演拍摄首善首案专题展宣传片
张爽参加演出的《以2的名义》
《东图和我和我的哲学》剧照
 

18年前,在中国政法大学读法律专业的张爽为了观摩话剧排练到北京广播学院借住朋友宿舍,半夜碰上楼管阿姨查房,翻阳台惊险过关;4年前,已经在北京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岗位工作10年的张爽在参演一部话剧时,受到剧中角色的启发而决定参加入额考试成为一名法官;去年,她参加了公演,圆梦舞台,虽然是小角色,但是对于法官张爽来说,舞台不仅让她见识了另一个世界,还悄然地改变了她的生活。

为看排练跑70公里翻宿舍阳台

出生于1980年的张爽是北京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员,也是一名“戏精”。她的同事介绍,“这姑娘演话剧、主持、朗诵,样样精通,经常参加话剧演出,是高法老戏骨。”张爽声音脆亮,性格豪爽,听到这评价哈哈大笑起来,“不敢不敢,都是业余爱好。其实就是跟院里的才子佳人相比,我脸皮厚,不怕上台。”她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年轻时为了学表演、参加话剧演出的各种“糗事”。

1998年,张爽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大学食堂门口的话剧社招新的海报吸引了她。揣着登台表演的小夙愿,她去了话剧社面试。“学校里有表演基础的不多,我小时候获得过省级朗诵比赛的二等奖,不怕上台。下面观众越多越兴奋,面试一次过关。”在话剧社,张爽参演了《秋瑾传》等舞台剧演出,还在学校的晚会上表演过小品。

虽然大学里的专业课不少,但是张爽总会挤出看话剧的时间。大学二年级,张爽得到朋友的帮忙,去北京广播学院观摩该校的话剧社排练。政法大学在昌平,北广在朝阳高碑店,毗邻通州,相距将近70公里。在地铁尚不发达的1999年,张爽用三个小时赶到北广,将表演看了个够。“剧情中有一段是灾难降临,所有演员在台上肆意尖叫,配合着关灯、玻璃破碎、建筑崩塌的巨响。我第一次感受到声光电在舞台剧中的作用,异常震撼。”张爽的朋友说,“你这劲头儿,比我们本校学生还捧场。”等看得完排练,已经夕阳西下,迫于形势,张爽只好留宿在朋友寝室。夜里,她还在为看到排练兴奋不已,默默背诵里面的台词,当念到“世纪末日到啦!”之时,楼管阿姨正好过来查房。宿舍里一片慌乱,她迅速跑到阳台,翻墙进了隔壁宿舍,度过了这一劫。

大学期间,张爽自学了《演员的自我修养》,还读完了《等待多戈》。室友们经常看到她站在楼道里举着一张纸练声,“举着一张纸,让纸张在口前,念绕口令,话剧台词。一句‘八百标兵奔北坡’,吐出的气能将纸托起来四五次,这样练台词的底气。”张爽介绍。

竞演失败到参加公演

1999年,张爽报名参加一部话剧的演出,竞争角色是一个有南方口音的老太太。如果获胜,她将跟随剧组参加大学生艺术节。19岁的张爽对此事非常上心,背台词、练眼神、学习南方口音,经过两轮的“PK”,她与另一名大学生进入了最后一轮竞演。“为了这个角色,我靠随身听和两盘磁带学了两个月的上海话,我一个北方人,说话一张口就是‘侬’‘阿拉’。”张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还能准确地说出那部剧的名字叫《两块钱国币》。然而,因为口音这一微弱略势,她还是输给了那名来自南方的姑娘。“这可能是我前半生最难过的时刻。”张爽笑嘻嘻地说。

研究生毕业之后,张爽带着对文艺的热爱来到法院工作,成为高法每年晚会的“台柱子”。她痴迷于导演孟京辉的话剧,看遍了他执导的舞台剧,最常去的就是蜂巢剧场。还多次发表剧评,抽时间参加朗读剧本的“大读会”活动。同时,张爽也开始加入各种群演朋友群或表演爱好者群,成为奔走于各类剧场的“群演”。“没台词的演了一堆,有台词的演了一些。”张爽说。去年,她在隆福剧场公演的《东图和我和我的哲学》话剧中饰演了两个有台词的角色。

舞台角色启迪人生抉择

2015年,张爽参加的一个话剧社团排练了一部名为《以2的名义》的舞台剧,并在进行了公演。她在其中饰演一名公务员。“这部剧的大意是,一群大学生在毕业五年之后重新聚在一起,想将自己大学时的梦想和毕业后的境遇作为素材拍摄成话剧,这名公务员做了导演,在剧中历经各种人生无奈与纠结。”那时,张爽的事业也面临抉择——她一进入法院工作就在行政岗位工作,2015年恰逢司法改革之际,行政岗位与审判岗位分别进行管理。行政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再享有法官职称,要想做法官就要回到司法审判岗位,参加入额考试。“这对我来说就等于放弃10年的工作积累,重新开始。”张爽在舞台上表演,嘴里念着台词,心里面却回想自己的大学和自己毕业后的生活。“第二天上班,我一步一步地走高法门口的那个大台阶,问自己我学了整整7年法律,在法院工作了十年。我十七年的青春已燃尽,然而我能不能面对入学时那句‘挥法律之圣剑、持正义之天平的入学’誓言呢?”张爽说她在当天报名了入额考试,最终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审判员。

现在张爽一有时间就奔赴各个剧场,有时候是观众,有时候是演员。有人在她的舞台下恸哭,也有人在她表演时欢笑。张爽觉得,她能从这些角色中洞察人生百态,在接待当事人时换位思考,让情理法融合,在人生的大舞台上用心扮演好“法官”这一角色。

□本报记者 李婧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