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小关东里10号院,楼道安上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电动车放在智能车棚里充电,院内场地施划了整齐的停车线,智能衣物回收机和便民菜站让居民体会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便利……在朝阳区,从没有物业到“准物业”管理,再转型升级专业物业公司管理,许多像小关东里10号院这样的老旧小区发生了大变化,通过创新“准物业、居民自治+专业管理”等体制机制,朝阳181个老旧小区实现了“准物业”管理服务全覆盖,52个老旧小区“准物业”升级为专业化物业公司管理,老旧小区物业跨越了有无管理和专业管理的两级平台。
4月22日,记者从朝阳区获悉,未来,朝阳区将按照打造“法治物业、智慧物业、品牌物业”的总体要求,逐步理顺政府、社区、产权单位和业主等各方关系,建立政社协同联动、物业服务完善、业主自治有序、相互衔接的责任体系,实现全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三级跳”。
181个老旧小区物业管理从无到有
城市里新建的商品房小区,一般都有物业公司管理。但是以前,朝阳区的老旧小区没有物业公司管理,乱停车、环境差、居民需求无人处理……对于这些管理缺失的小区,首先要解决的是物业管理的有无问题。为此,朝阳区探索推出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模式,动员居民参与解决老旧小区的管理顽疾。截止到2015年,朝阳区181个老旧小区逐步实现了“准物业”管理全覆盖,10多万户居民从中受益。
小关东里10号院是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小区里面有10栋楼,分别属于4家产权单位,房改房以后到‘准物业’管理前,一直是几个产权单位的后勤管理部门对小区进行管理。”小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多家产权单位在物业服务时,容易互相推诿,小关东里10号院的环境秩序曾经较为混乱。2011年,为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街道办事处、小关东街社区组织10号院的居民实施了“准物业”管理,成立了准物业管理委员会,以居民自治形式开展小区的建设和管理。
2018年,借助产权单位“三供一业”改革的契机,小关街道将10号院的“准物业”升级为真物业,准物业管理的接力棒交到了专业化物业公司手中。干净的道路、有序的停车场,休闲绿地伴着自行车主题文化墙……小区环境大幅提升。
52个老旧小区“准物业”升级真物业
朝阳区从2016年开始,在左家庄、小关、和平街、垡头、酒仙桥等街道试点开展“准物业”管理转型升级,逐步引入专业物业公司,创新“居民自治+专业管理”的老旧小区管理模式,具备条件的52个老旧小区开展了“准物业”升级真物业的转型升级。
“在推行‘准物业’管理过程中,街道和社区也发现了一些管理人员老化,专业力量不足等影响老旧小区‘准物业’管理深度开展的问题。”朝阳区委社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在解决有无物业服务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化物业公司来弥补“准物业”服务上的短板。
最近,八里庄街道机二委小区,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小区来了专业的物业公司。通过探索先尝后买,先单项收费再多项收费的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新路子,小区居民自治管理委员会跟社区居委会一起依托居民议事厅,在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充分协商的基础上,选择了这家物业公司。进驻后,物业公司管理有序。其中停车管理试运行了两个多月,小区停车渐渐有序了,乱停乱放的情况大大减少。
“城市大脑”让物业服务变得更智慧
自从迈上“准物业”管理、物业公司管理这两个平台后,朝阳区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搭建“城市大脑”系统,其中一项重要应用就是建立“智慧物业”平台,通过数据互通共享,为解决物业管理中重点、难点问题提供信息化资源支持服务。
朝阳区各个街道,都有接地气的智慧物业新实践。朝外街道在歌华有线电视云平台上创建“朝外生活圈”电视云服务,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带来的便利,吉庆里社区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微信公众号预约服务。呼家楼街道呼北社区服务综合体的收代发室和智能快递柜,可以免费帮助居民网上预约、收发快递。奥运村街道南沙滩社区打造“互联网+”智慧化车棚,居民在家中就能掌控车棚内电动车的充电状态,居民楼更换智能化防盗门系统,刷钥匙卡、输入密码、手机摇一摇等方式都能开门。东湖街道“掌上议事厅”、安全管理平台、基础数据管理平台、雪亮工程+等大数据信息化手段,为物业小区的议事决策、服务沟通、安全管理、设备维护等提供保证。
□本报记者 孙艳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