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姐妹儿因一笔5万元的债务打起了官司。一方是肾衰竭患者,另一方身患癌症,法官怎样才能让有数十年交情的老姐俩化解矛盾?一笔一万多的货款没有着落,然而债权人手里只有进货人的微信头像和一个总也打不通的手机号码。按理说这案子无法顺利进入诉讼的下一个阶段,可这是债务人儿子的大学学费,法官该怎么办才能帮她把钱要回来呢?海淀法院法官陈聪慧每年面对近三千起案件,大部分案件并不是一纸判决或裁定就能案结事了。陈聪慧觉得依法判罚裁判是其本分,然而怎样理顺双方心结,圆满解决问题,考验着法官的智慧和责任心。
陈聪慧自2010年进入海淀法院工作以来,先后在民四庭、温泉(金融与清算)人民法庭从事商事审判工作,现任温泉(金融与清算)人民法庭审判员。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荣获 “北京市法院模范法官”、海淀法院“模范个人”、 “金天平奖”、“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其带领的审判团队荣获首届“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称号。
一笔五万元的“伤心债”
73岁的王阿姨和71岁的马阿姨是多年的老朋友。可为了一笔5万元的债务,王阿姨起诉了老友,这个案件到了陈聪慧手中。王阿姨患有肾病,隔几天就得去做透析,马阿姨是位癌症患者,前几年也做过大手术。陈聪慧见到王阿姨时,她手上有一张8万元的借条和一肚子的委屈。“我当年相信她,才把钱拿出来帮她的。现在只还了三万,其他不认账了。”王阿姨念叨着。另一方面,马阿姨听说成了被告之后,也来找陈聪慧吐苦水:“这个钱不是我借的,都是我弟弟借来开公司的。就因为我和老王是朋友,我才出面签这张欠条。我弟弟这些年陆续都还给她了。陈法官,你可得查明白,我可不欠她什么钱了。”
对于马阿姨已经还钱的说法,王阿姨一听就恼火。原来两家人这些年来在借款投资方面的交往密切,纠葛矛盾也是理不清的。有些钱在王阿姨看来是“投资收益”,而在马阿姨的账目中属于“还款金额”。王阿姨与马阿姨之弟也打过借贷官司,这笔罗圈账复杂得很。
陈聪慧觉得老姐俩感情不应该因为一笔账就断了,而且通过了解,陈聪慧觉得两人中,被告没有恶意拖欠,原告也没有“讹人”的故意。两人的矛盾起源于当初对债务约定不明。“你们老姐俩这么长时间的感情得来不容易,怎么也不能就这样成仇人了。”陈聪慧从两人的交往开始谈,希望俩人能言归于好,调解结案。两位阿姨虽然冷静了不少,却都认为自己有道理坚持让陈聪慧做出判决。陈聪慧感觉这份判决必须写得双方都信服。那个下午,她拿着尺子一点点比对两人的银行账目,并从口供陈述意见中挑出双方都认可的还款情况,进行计算。有的债务需要计算利息,有的还款要先行抵扣前期的利息才抵扣本金……这笔双方当事人根本没理清楚的账目,陈聪慧用五个小时给梳理明白。经过计算,马阿姨还欠17000余元。在判决中,陈聪慧力争将这笔账是如何计算的写清楚,又找双方分别进行了谈话。宣判之后,马阿姨不仅立刻将钱转给了王阿姨,其代理律师还专门给陈聪慧打电话说:“陈法官,您这个判决,我当事人心服口服。”
只有一个电话号码的被告
李某是给陈聪慧留下最深印象的当事人。四十多岁的李某是在中关村电子市场从事存储设备批发的生意人。拿到李某的起诉材料,陈聪慧发现李某对被告的情况知道很少。起诉书中没有被告的身份证号码,被告地址居然是“北京市朝阳区的一个小区”。“一本案卷只有十几页,除了起诉状之外就是几份供货单。还有一张被告的照片,但是模糊不清,后来找李某问,才知道是微信头像。”陈聪慧说。
李某特别着急地告诉陈聪慧,他们行业的规矩是先发货再收款,被告通过微信联系上她,双方就见过两次面。她给对方发货后,对方结算了一部分货款,尚欠一万多元钱就失联了。“我最近用钱,特别着急。您看能不能帮我找到人。”李某在电话里跟陈聪慧说。李某还给了陈聪慧一个电话号码说,“这是我和被告联系过的电话,但是他现在一直都不接。”
当时正是年底,法院结案高峰期,每个法官的手头都压着大量的案件,法院楼道里有结案排名,每周更新。陈聪慧经常写着写着判决,一抬头就是下午,再抬头,天已经黑了。根据程序,李某需要补充被告的具体地址和身份证号码,法院才有条件送达起诉文书给被告,案件才能进入下一个程序。按现有材料,诉讼进行不下去。再说,找人也不是法官的本职工作。
可是李某的焦灼,令陈聪慧没忍心撒手不管。她利用所有空闲时间拨打那个电话号码,有时候是上厕所的路上加班的空闲,有时候是午休吃饭时……在打了50多个电话之后,突然有一天晚上,电话那头有人接听了。“你是哪里?”对方问,“你先别挂,我是北京市海淀法院的法官,姓陈。现在有一个案件,你是被告,原告是李某,案情是……你现在要是联系不上,我们法院会根据法律程序进行公告送达,案件进入诉讼,你你缺席会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果法院最终判决确认债务关系成立,可能会对你的信用产生影响……”对方沉默了一会说:“可能有这个事儿吧,我跟她联系一下。”随后挂了电话。
第二天李某过来找陈聪慧撤诉,说对方已经将货款打到了账上。“谢谢您,这钱是我儿子大学学费,特别着急。”李某说。
以上只是陈聪慧审理过的众多案件中的两案。去年陈聪慧结案将近2700多起,她跟记者说笑,“要是按判决书的字数给工资,应该是一笔巨款。”
工作中,陈聪慧觉得,案子写完审判书并不是真的了结,在过手经手每一个案件时,她都希望随着案件了解,当事人心里的“矛盾”能一起化解。
□本报记者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