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作为“水城”的记忆
主讲人介绍: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4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作为“水城”的记忆

 

春湖落日水拖蓝,

天影楼台上下涵。

十里青山行画里,

双飞白鸟似江南。

思家忽动扁舟兴,

顾影深怀短绶惭。

不尽生平淹恋意,

绿阴深处更停骖。

500年前,明代才子文征明在京师游玩时,写下了这首赞美北京水域风光的诗,诗歌生动描述了北京湖光山色、水陌纵横的水乡景色,对于现在生活在北京的人来说,诗歌描写的北京似乎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但翻开北京的历史,会发现北京曾经确实是一个河流遍布、清泉四溢的“江北水乡”(图1)。

图1 清末明信片上的朝阳门北面全貌及护城河(1907-1910)

上古时期,孕育北京的五大水系自北京西北群山穿切峡谷,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在西北山前经过数亿年的淤积,逐渐形成了沃野千里、潜流暗涌的山湾平原(图2)。五大水系之中,永定河改道频繁。商代以前,河道出西山后,经八宝山向西北流去,经今昆明湖注入清河。西周时期,河道继续南移。至春秋时,又改道流经今高粱河和什刹海区域。几千年里,不断摆动的永定河从南至北,频繁改道,流经北京的面积达几百平方公里,给北京留下了几十条故道。五大水系行程的泥沙淤积造就了肥沃的平原。而永定河在平原上泛滥、改道,也留下了大量的河网湖泊,形成了水网纵横、湖泊密布的水乡景色,并吸引诸多王朝在此建都建城。

图2 北京五大水系略图

水是生命之源,智慧的人类总是依水而居。古老的北京城正是起源于这样一片沼泽湿地之上,其优良的水源和水利条件赋予了北京水城的特色。三千年前,燕都古蓟城西郊有一片辽阔自然湖泊,古称“西湖”(今莲花池),蓟城就是在这片湖泽上自然地孕育起来的。文献记载,古蓟城“四周绿野平畴,流泉萦绕,湖塘相间”,水资源十分丰富。之后金代在燕都旧址之上建立金中都,依托西湖完善了都城的水网格局,建立起一个“深壕环绕,里外三重”的标准化都城。中都城引西湖水入外护城河,圈西湖下游河流“洗马沟”入城内,在河畔建造了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同乐园。同时金中都城内河流较多,且多与西湖相通,整座都城水网密布,一派碧水萦绕、水清木华之象。元灭金后,忽必烈命刘秉忠负责营建大都城。刘秉忠选择了金中都东北处,原永定河故道遗留的一片水泊为中心建城,这片水泊金时称莲花池,即现在的什刹海、北海和中海水域。大都城以水泊为中心建立,四周建城墙,外挖护城河,城内水泊一分为二,北部改建成漕运码头,元时称积水潭;南部圈入皇城御苑,称太液池。为满足宫苑用水,元朝开凿了金水河,将西山玉泉引至都城,专供皇家使用。此外,元朝还通过高粱河引西山诸泉汇至积水潭,并开凿通惠河将其与通州大运河联通,使得千里之外的漕运船只可沿大运河和通惠河道直抵大都城,由此大都城成为一座舳舻蔽水、水运繁忙的水利交通枢纽。丰沛的水资源,造就了大都城完善的水网格局,也给大都城带来了便利的交通(图3)。

图3 元大都水系图

明清时代,北京城的水网基本延续了元朝的格局。明朝在元朝基础上建北京城,开凿内外护城河,城市水系更加完善。清朝时,西北皇家园林的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点,依托西山翁山泊一带池沼遍布的自然条件构筑了“三山五园”,赋予了北京城更多“城市山林”的水乡野逸气质。

除密布的河网湖沼外,北京的水乡特色还体现在其充沛的地下水源上。由于北京所处平原是由泥沙淤积而成,加之永定河多次变道,在故道地下遗留了丰富的水资源。由于地下水位浅,在地上随便挖几锹,便有水汩汩地冒出,为北京居民用水提供了便捷的条件。水井是当时居民的主要水源,在城市分布广泛。从现存北京的地名上,依旧不难看出古时北京水井遍布的景象,如现在的二眼井、三眼井、四眼井、王府井、铜井等,类似这种井的地名北京目前有80多个,而现在北京的“胡同”一词在蒙语中即有“水井”之意。地下水丰富,地表水也充足,现在北京也有众多以河沟而命名的地名,如北河沿、南河沿、二里沟、三里河等等,这些则代表了古时北京众多的河道沟渠(图4、图5)。

图4 1967年德胜门迤西内城北护城河

图5 清末玉泉山下的稻田

充沛的地下水源在低洼的地方露出水头来,汇集成片,就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湿地。这些湖泊、湿地古时称之为“淀”,北京周边曾有数量众多的湖淀,《日下旧闻考》记载:“淀,泊属,浅泉也。近畿则有方淀、三角淀、大淀、小淀、清淀、洄淀、涝淀、护淀、畴淀、延芳淀、小蓝淀、大蓝淀、得胜淀、高桥淀、金盏淀……凡九十九淀。”[于敏中, 英廉等(清). 日下旧闻考:卷七十九[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早在辽代,北京东部就有“方数百里”的水泊“延芳淀”,水中野鸭天鹅群集,菱芡丛生,辽主每至春日必率后妃、文武百官前来游猎。

《辽史·地理志》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国主春猎,卫士皆衣墨绿,各持连鎚、鹰食、刺鹅锥……”[托克托. 辽史:卷四十志第十·地理志四[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辽、金、元时期的帝王都曾在延芳淀建有行宫。直到清后期,延芳淀才消失(图6)。除东部的延芳淀,北京南部也曾有一片烟波浩渺的广阔水泊南海子。元代时南海子称为“飞放泊”,其水面广阔,“环周一百六十里”,是蒙古的王公贵族游猎之地。明清时,水草丰盛的南海子被圈入皇家御苑,供皇帝、王公们行猎之用。

图6 辽代延芳淀范围及考古遗址分布

除史书记载的湖泊、池淀,北京现在众多的地名也揭示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朝阳区东北的金盏乡,“金盏”就是一个湖泊的名字,清初地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金盏儿淀,(通)州北二十五里,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因名”[ 顾祖禹(清).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7.03. ],清《日下旧闻考》中描写金盏淀“广袤三顷,水上有花如金盏,故名”[[[] 于敏中, 英廉等(清). 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七[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而今天的北京西北部的海淀区也是因为历史上遍布湖泊沼泽而得名。元代初年,海淀区淀子多,故称“海淀”,明清时依据海淀上风上水多湿地的特点,在海淀营造了“三山五园”: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圆明园、畅春园。这些园林湖泊浩淼,山水衬映,使得海淀地区俨然一派江南水乡的山水景色(图7)。

图7 北京城西北部(“三山五园”地区水系图)

至于近代,由于自然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北京已经由过去的一个水乡之城转变为一个水荒之城,现北京水资源人均200立方米,是世界国际水紧缺警戒线的五分之一,曾几何时先民们引以为豪的优势资源,如今却成为北京的城市之痛。目前北京五大水系主干河流,四条已经断流,流淌几十万年的永定河河床干涸多年了无水迹,潮白河河道下游多年前就成为杂草遍布荒地(图8)。

图8 永定河现状

至近代北京城区一半河流消失,客、货船早已成为北京逝去的乡愁。很多“河”成为一条条无水的沟,看不到一丝水的痕迹,众多河沟、泉井如今只留下让人莫名其妙的地名。除一些著名的湖泊外,北京周边大大小小的湿地湖泊基本全部消失,明万历初年北京湿地为5200平方千米,21世纪初为526.38平方千米,消失速度令人吃惊。

北京由过去一个河湖遍布、池沼相间的水乡,沦为一个世界级贫水城市,这期间虽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面对严重缺水窘境,我们在心痛之余,应该冷静下来反思自身的行为。古语谓“行由不得,反求诸己”,从现在开始,珍惜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主讲人:周坤朋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