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王茂春:从草桥走出来的园艺大师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4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茂春:从草桥走出来的园艺大师

王茂春向游客介绍花卉
王茂春在花丛中
王茂春指导技术人员冬季植物的养护及修剪要点
王茂春在花卉大观园为小朋友讲花卉的故事
 

位于京郊南城的草桥村,如今已成丰台一张靓丽的名片,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的印象,展现的是这里的鸟语花香、街道整洁、出行方便、邻里和睦、服务便捷、老人健康长寿、儿童快乐成长、村民安居乐业、就业增收有保障……这一切都离不开北京花乡花木集团创始人王茂春几十年的倾心付出。草桥村总资产由王茂春上任前的5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50亿元,从花乡15个村排名倒数第二,一跃成为北京村级净资产排名第一的全国文明村。而王茂春从一个种花卖花的农民,一路走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园艺大师,带领花木集团走向了全国,走进了世园会,这里面都有着怎样的故事?世园会开幕在即,劳动午报记者走进了花乡草桥,为您讲述园艺大师王茂春的人生故事。

出生在花乡的花农世家

“历史上草桥出花匠,祖辈们曾挑着担子进城卖花,还给皇宫里送花,我出生在花农世家,也就是一个种花卖花的农民。”头发已有些花白的王茂春精神矍铄地对记者说。

“前后十八村,泉甘土沃,养花最宜,故居民多以养花为业”。史书中记载的十八村,就是指现在的草桥、黄土岗、樊家村一带。花乡的种花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以前,从汉到隋唐,从辽金到元,从明清到今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种花世家。

出生在种花世家的王茂春从小看着家里人养花,不知不觉自己也爱上了养花。他每天放学都要路过一个花圃,有时赶上花圃倾倒垃圾,他总要捡上几株花草回家自己试种。有一次他捡到了几个仙人球,拿回家后突发奇想,如果在光秃秃的仙人球上再长出点什么来那该是什么样子呢?于是,他把仙人球与其他的仙人球品种碧玉、红小丁、红牡丹进行嫁接,没想到,还真被他嫁接成功了,后来越长越漂亮。

他觉得这么好看的花放在家里无人欣赏真是可惜了,要是能卖出去变成钱,还能补贴家用。一天,母亲让他去打酱油,而家里已经凑不出一瓶酱油钱,于是王茂春偷偷抱了两盆自己嫁接的仙人球,蹲在村口的一个电线杆下,也不敢叫卖,只是默默地坐等来人。一个骑自行车的中年人从他面前匆匆而过,不一会儿又折返回来,低声问道:“这花是你种的?多少钱一盆?”第一次卖花的王茂春心里又惊又喜,原本打算卖一块五一盆,结果一块钱两盆都卖给了人家。这一块钱对于王茂春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检验了自己的养花技术,也更坚定了他养花能过上好日子的信心。

带领花圃员工打开北京花卉市场

1974年,王茂春告别了学生时代,走上了工作岗位。他先后做过木匠、瓦匠,但最终还是割舍不下对花卉的那份热爱, 1985年,他被调到草桥绿化队负责三环路两侧的绿化除草养护工作,后来成为绿化队的队长,从此与花卉有了不解之缘!

“那个时候年轻,身体也好,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是苦。”王茂春回想起当年在花圃干活时的情景,每天繁重的花圃工作日复一日,由于花圃地处偏僻,城里的市民根本不可能来这里买花,卖不出去的花等过季了就要磕盆处理掉。花圃是靠村大队拨款运营,大家吃的是大锅饭,虽然挣得不多,日子过得倒也安稳。而唯有王茂春不安分了:“这么好的花坐等买家上门不是个办法,必须要想办法推销出去。”于是王茂春想到蹬着三轮车去城里卖花。

那时养花都是厚重的泥土和笨重的泥盆,一车装70盆,那份沉重可想而知。满满一车花从花乡蹬到城里要骑上两个小时,进了城他还要沿街叫卖,饿了随便吃点干粮,累了就靠在车边打个盹。夏天还好,到了冬天,三轮车不仅要加一个塑料棚,在车中间还要放一个炭火盆给花卉保暖。车里暖意融融,而车外的王茂春却在寒风中忙活。不管多累多辛苦,每当卖完一车花蹬着空车返回时,王茂春的心里总是充满喜悦。由于他的主动出击,他所在的花圃不仅效益最好,而且每年几乎剩不下几盆花。

“这么一车一车的拉出去卖也不是个长久之计,花乡有这么好的种花历史和口碑,我就不信打不出名气来。”1985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推动,王茂春在三环路边上制了一个3米宽5米高的大牌子,醒目地写着“北京花乡路花木交易市场”。牌子出去了,可市场在哪儿呢?当时有人看到市场的牌子就进来买花,于是花圃的三间活动板房和一个小院就成了临时市场。

由于花圃里的花卉并不多,品种也不丰富,王茂春又萌生了一个在30年后都不落伍的新业务“花卉代管代卖”,市民家里养不好的花可以放到这里代养,不想养的花可以由市场代卖。就这样,不到两个月,小院的花已经摆不下了。随着天气转凉,满院子的花再也无处安放了。“对,自己建温室。”当过瓦匠木匠的王茂春凭着所学手艺,带领花圃员工硬是自建了3亩大温室。

小有名气的花圃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树立典型、参观学习的接待点,随之而来的是一单又一单的集团消费。王茂春开始觉得,做花卉行业挣钱并不难,难的是把花卉行业做到极致,成为人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传递友情的“精神家园”。1990年,王茂春不惜一年交两三万元的租金在西单购物中心租下了一个鲜花柜,成为北京市第一个把花卉推入大型高级商场的人。没想到,一个月下来,鲜花销售营业额竟然达到14万元,比花圃一年的利润还高。随后,他又联系各大酒店,为酒店包养包换花卉服务,当时还没有租摆这项业务,又是他第一个开辟出了这一市场。

在商场开花店,与酒店谈租摆,承接绿化工程,拓展切花种植业务,开业花篮制作,市内街道景观,已经全部纳入王茂春的业务范畴。对接园林部门,服务各种会议,业务越来越多,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他所带领的30多个花圃员工一年下来职工年收入超过了万元!当时已经位列全市村级企业职工收入第一名!

引领整个草桥走向花卉致富之路

正当王茂春满怀信心打算花卉事业全面开花的时候,1991年10月底,花乡党委决定任命他担任草桥农工商联合公司总经理!从党委领导找王茂春谈话后,他心里五味杂陈,论年龄,他还是个35岁不成熟的毛头小子;论资历,当时村里任何一个干部都比他深厚的多;论能力,他管一个绿化队还行,但是管理一个村的全面发展、村民就业、百姓福利以及协调各方面关系,说心里话有点没底,“也是当年流行的一首歌曲触动了我,那就是《潇洒走一回》,心里于是做出了决定,不管未来如何,这个岗位我曾经来过,就全力以赴去干好!”王茂春后来用优异的成绩证明了上级党委这项任命的无比正确性。

王茂春自知,学习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营养,于是他购书拜师,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政治思想充电,又找来各种报刊资料,学习深圳,学习广州、上海以及国外的各种科学管理案例,总结出在北京的城乡结合部,不适合搞全部分田到户,比较适合搞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艰难的探索中,他带着全村在努力前行。

当时的草桥村环境脏乱、经济落后,村民的文化素质也不高,很多村民靠捡拾破烂为生,被称为“京郊破烂村”。凭着对花卉产业的热爱,从1991年到1996年,王茂春一直想把草桥村变成一个花卉村,目标是打造至少10家花卉企业。然而,由于市场不规范,恶性竞争严重,这个夙愿始终没有实现,每当做到七八家的时候总有倒下去的。王茂春发现,这种分散经营、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2000年,不安于现状的王茂春又萌生新想法:企业改制。通过土地资源整合,转居不转工,离土不离乡,土地变资产,村民变股东。草桥村成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每个村民都变成了股东。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发展,先后成立了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花乡花木集团,建设了世界花卉大观园、成立了花卉组培科研中心,从一个个小而全的花场子阔步迈向了集团化、专业化发展之路。经过十几年的滚动发展,秉承着“以绿引资,引绿开发,开发建绿,以绿养绿”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草桥村经济状况和环境面貌得到了彻底改变。

草桥花卉走向奥运颁奖舞台

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奥运主办权是北京那一刻,王茂春的心脏也加快了跳动:丰台,花乡!不是金匾,用来炫耀,更不是枕头躺下睡觉,弘扬历史需要行动,不是高音喇叭循环播放。你花乡总说有七百年种花历史,你今天有几项绝对技术?你有多少名优品种?你有什么科研成果?你有几家品牌企业?你又有多少专业人才?所有这些问号久久盘旋在王茂春的心头!

“草桥是花乡的一部分,肩负着为花乡扬名的历史重任!在我心跳加快的那一刻,立即想到了百年奥运,千载难逢,我们草桥一定要代表丰台花乡,将我们祖辈相传提炼精髓的花卉艺术,送上奥运颁奖台!”

2008年,王茂春投资近2000万元赞助北京奥运颁奖花束。他特意组建了奥运花卉配送中心,在全国招募了120人的花卉保鲜和花艺制作团队,从设计到制作,从保鲜到运输,往返31个比赛场馆,行程近2万公里。他们以雄厚的实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荣耀地成为了北京奥运颁奖花束和礼仪用花的独家供应商。

他们设计的花束“红红火火”还脱颖而出,成为受全世界媒体瞩目的奥运颁奖花束,“红红火火”由九只中国红玫瑰,寓意九为至尊;“六片玉簪叶”,寓意金枝玉叶;“十三枝书带草”寓意十三亿中华儿女;“六枝随意草”寓意六六大顺;“五枝火龙果”寓意果实累累,一束鲜花把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与伦比的奥运成功,有我们草桥人用心血、用汗水浇灌的花蕾,在世界人民眼中开放,作为草桥人,作为花乡花木集团人,我感觉无比的骄傲与自豪!”王茂春说。

2011年,北京花乡花木集团又成为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鲜花服务供应商。当“红红火火”奥运颁奖花束和“大运之光”大运会颁奖花束闪耀在颁奖台上,被世界目光关注的同时,花乡花木集团也在收获来自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许。王茂春被奥组委授予“奥运会突出贡献荣誉”,并且荣幸地当选为奥运火炬手。

全力服务保障世园会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人才的匮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难题。顶着来自各方面的重压,王茂春毅然决然地对集团干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启用年轻人、招募有才人。先后招聘了60名研究生、40名本科生,员工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花乡花木集团员工从改革前的80人增长到800人,年营业额从七八百万元,猛增到现在的2亿元。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动下,草桥村总资产由王茂春上任前的5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50亿元,从花乡15个村排名倒数第二,一跃成为北京村级净资产排名第一的全国文明村。王茂春也先后获得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将于4月底盛大开幕,北京将作为外交、世园会和园艺的三大主场,弘扬绿色发展理念,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而花乡花木集团作为高级赞助商,也全力参与服务保障世园会,内容包括中国馆北京园、生态花车(全球首个生态花车)、丰台区立体花坛亮相世园、国际馆公共环境、国际设计大师园(英国园、美国园)、国际展园(Aiph园、苏丹园)等。

在中国馆北京园的设计中,王茂春和花乡花木集团的设计师们独辟蹊径,以雨燕为线索,讲述北京的园艺故事,展现北京“红墙百花 绿水青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了全力服务保障好世园会,整个花乡花木集团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

“北京雨燕从记忆中的城墙根儿,飞到原野花田,飞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森林中,讲述历史变迁中的人、园艺和北京和谐发展的故事;在进行中国馆北京园的服务保障时,我们寄托了太多美好的心愿,愿我们生活的家园,因为有园艺,因为有鲜花绿植,而充满靓丽的色彩,更加芳香动人。”王茂春深情地说。

●王茂春内心独白:

我心中住着一个花乡梦

爱园艺、爱花草、爱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我们草桥发展紧跟时代脚步,全面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合理,村民就业有序,经济发展稳定,增长基础牢固,未来前景乐观。总结发展思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牢牢把握住了“花卉产业发展”这项草桥人的生命之源。

我们草桥人对花卉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对花卉行业孜孜不倦的研究,以及对专业人才求贤若渴的情感,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业内精英,成就了今天的北京花乡花木集团!

我在草桥当了二十五年干部,从干花卉事业入门,钻研、创新、突破,到领导草桥全面工作,城市化进程,心里始终是把发展花卉产业作为轴线。

在几十年的奋斗里,我始终没有中断对花卉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布局,始终不忘对园艺的追求与学习,园林景观的书籍爱不释手,植物学的探讨观摩深入其中,花卉品种栽培技术过目不忘,几乎满脑子都是植物世界的各种吸引,转念就想在我们草桥实现,有时候到了痴迷的程度,联想到我们首都的城市发展,绿色发展不正是社会鼓励与大自然需要的吗?

作为草桥干部,要有所作为,眼下最需要的就是行动起来,动起手来,激发起每一个干部的热情,打造草桥百花园升级版,细腻到每一个角落,注重到每一个细节,在员工中间起到带头作用,行动起来,爱园艺、爱花草、爱大自然,更爱我们共同居住的家园!

我们所做的一切,既有宏观远大理想,顺应时代潮流,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又有微观经济学原理,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园艺师,共同驾驶好花卉品牌产业这艘航船,劈波斩浪,这样前途光明,后继有人,基础牢固,风华永驻,让花乡特色由我们草桥人传承,让花卉事业在我们的手上、我们后人的手上,书写更加璀璨的历史新篇章!

□本报记者 余翠平/文 彭程 /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