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东城居民“绿荫漫步,文化随行”
本市志愿捐献遗体服务基地正式揭牌
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举办
清明公祭倡导殡葬新风
北太平庄拆除95处“群围子”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4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明公祭倡导殡葬新风

 

3月31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社会福利事务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八宝山礼仪公司承办的“2019年北京市生态葬清明公祭活动”在市长青生命纪念园生态葬纪念广场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清明春祠,慎思追远”为主题,通过纪念骨灰海葬和骨灰自然葬逝者,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树立绿色殡葬新风。

活动中,放飞了2019只平安鸽,为生态葬逝者祈福。全体人员向纪念碑敬献鲜花,深切缅怀骨灰海葬和自然葬逝者,共同倡导节地生态殡葬。据了解,2016年市民政局率先制订了《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2017年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对选择骨灰海葬或者骨灰自然葬的本市户籍亡故居民除减免安葬费用外,还提供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寄存等免费殡仪服务。北京市骨灰海葬活动自1994年实施以来,迄今已顺利组织了516次,播撒骨灰21863份,服务逝者家属67887人次,仅2018年就组织骨灰撒海活动70批次,播撒骨灰2957份。“十三五”末,骨灰海葬量预计将达到北京市年火化总量的4%。骨灰自然葬是本市推出的又一项生态普惠安葬方式,指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安葬于景观生态葬区,并以植树、植花、植草等进行美化,不建墓基、墓碑和硬质墓穴,且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人们可通过二维码、电子墓碑、集体共祭、日常祭奠等多种方式进行追思。2017年推出至今,共办理骨灰自然葬业务2735份,安葬逝者2048位。

□本报记者 盛丽/ 彭程/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