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菜之中有京味鲁菜、宫廷、官府与独特的清真菜在此不多笔墨渲染,独言其素菜一脉。素菜即素肴,泛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品等植物性烹制的菜肴。素菜是相对荤菜而言的,“素”字本义是指葱、韭、姜、蒜等辛辣菜蔬,到唐宋,才引申为指鱼肉类菜肴。“荤”为鱼肉类菜,也是辛臭之意的引申,因去腥提味,常用葱、韭、姜、蒜当佐料,所以“荤”指鱼肉类。
素食是相对肉食而言,是指完全以植物类为原料的食品。无肉食的蔬食,是农耕民族的主要饮食方式,也就是说农耕一出现,蔬食也就诞生了。现在我国广大农业生产人口中,依然以蔬食为主。古时,肉食者多为统治者,平民自然是蔬食者。
素菜的起源
在我国众多菜系里,素菜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它比很多菜系形成都要早。关于素菜素食的起源,研究饮食文化的学者看法很不一致。不少人认为,素食与宗教尤其是佛教有关,所以将素食的起源与佛教传入我国联系在一起。实际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及其弟子,他们在沿门托钵时,常常是遇荤食荤,遇素食素,并无什么禁忌。最早的佛教教义也没有规定绝对不吃荤,如释迦牟尼《四分律》云,可食“不见、不闻、不疑为我而杀之肉”,指凡特地为僧众杀生的种种肉不可吃,其它“净肉”则可以吃,也就是说“借光”吃肉是允许的。
其实,人类素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在没有掌握使用火之前,原始人类基本吃的是植物的根、茎、叶和果实。即使是发明钻木取火之后,因为捕猎困难,人类还是以植物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墨子云:“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可见远古人是以素食为主的。
先秦时期:
民众以素食为主
到了先秦时期,社会的低阶层人民还是要以素食为主,那是因为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物质缺乏,只有统治阶层才可以吃到肉食。
《国语》中就有云:“大夫以上食肉,士食鱼炙,庶人食菜。”但是也有一些统治阶层的人士,在居丧、忌日以及在祭祀前吃素,以表达敬畏之心。
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人意识到肥甘厚味对健康的危害了,如《吕氏春秋》记载:“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名之曰烂肠之食。”“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认为吃肉过多会使人无法长生。
汉唐时期:
素食有了理论基础
在佛门首倡食素的当属梁武帝萧衍,他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徒。梁武帝集诸沙门,作《断酒肉文》,立誓永断酒肉,并以之告诫天下沙门。他又集僧尼数千人于华林殿,请云法师讲解《涅槃经》中“食肉断大悲种子”之文。佛教素食之风,萧梁时刮起,至唐代已愈刮愈烈,客观上推动了素食烹调工艺的发展。素食作为一个菜系的形成,应该唐宋之际才开始。贾思勰《齐民要术》虽然提到了素菜制作,但仍不能与后来的素食相提并论。
汉朝以后,素食在我国有进一步的发展。原先的素食只能说是自然形成的社会习俗,那么佛教传入我国以后,素食文化就开始有了一些理论基础。
在佛教的影响下,汉唐时期的一些君主甚至选择了吃素的生活方式。除了在祭祀和居丧时吃素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为祈福而吃素的风俗。传说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这在我国素食文化史上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汉唐时期,由于素食及素食文化的蓬勃发展,我国后来的三大素食流派——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都形成了雏形。
宋代以后:
素食繁荣发展
从宋代以后,素食开始向专业化转变,并进一步繁荣发展。唐代有了花样素食,而北宋都市有了市肆素食,有专营素食素菜的店铺,仅《梦粱录》记述的汴京素食即有上百种之多。
南宋素食更为流行,还首次出现了“素菜荤作”的方法,有了“假煎鱼”“胜肉夹”和“素蒸鸡”的做法。
宋代还出了较多的素食研究著作和素食谱。例如,林洪的《山家清供》《茹草纪事》,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都是提倡素食的力作。
元明清:
素食流派形成
到了元明清,素食文化愈加丰富,并形成了素食的流派和理论。
李渔在《闲情偶寄》云:“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言素食最贴近自然,这可能是对素食的最好总结。
明清两代是素食素菜的进一步发展时期,尤其是到清代时,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三大体系,风格各不相同。宫廷素食质量最高,清宫御膳房专设素局,能制作约两百多种美味素菜。寺院素食或称佛菜、释菜、福菜,僧厨则称香积厨。寺院素食制作十分精细,蔬果花叶皆能入馔。民间素食在各地市肆菜馆制作,各地都有一些著名的素菜馆,吸引着众多的食客。
言京畿之素菜发展,金、元、明、清四个时期更是素菜繁盛之际。特别是清代与民国期间京城遍布寺庙等,著名寺庙有潭柘寺、戒台寺、法源寺等,寺院菜日益发展,渐进入宫廷并普及民间。清末,前门大街就开设有“素真馆”,挂着“包办素席”的招牌。西四的“香积园”,西单的“道德林”,以及“功德林”、“菜根香”、“全素斋”等等。素菜也始终在京菜中占据重要地位。
古今素食的态度同样各异。清代的袁枚《随园食单》,在“素食单”和“小菜单”,他说:“菜有荤素,犹衣有表里也,富贵之人嗜素甚于嗜荤”,看来他是提倡荤素结合的人,似乎还主张多用素食。清末一位佛教徒薛宝辰,撰有《素食说略》一书,记述了百余款素食的制作。他是一位绝对的素食主义者,反对杀生,反对食荤,他认为肉食者都是昏庸之徒,而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无不都以淡泊明其心志。
现代以来:
京派素菜成为经典
今日,由于人们生活富裕,饮食上摄入过多的大鱼大肉,导致慢性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素食又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了。
素菜以绿叶菜、果品、菇类、豆制品、植物油等为原料,易于消化,富于营养,含有较多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脂肪含量低,因此比较利于健康。除了清鲜的特点,素菜还花色品种也很多,不亚于荤菜。
京菜之素菜笔者首推北京饭店的素菜,因为有缘与林老学习素菜。昔日北京饭店没有中餐,只有西餐。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中餐时,周总理亲自从上海“功德林”聘请了林月生老师。林老1956年到北京饭店,结合北方的原料、气候、生活习惯与风味荤菜的烹调技法,结合“功德林”的传统,发展创新使北京饭店素菜达到最高水准。林老师的素菜有三大特点:仿真象即素仿荤,用料精,口味清淡。1956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待印度副总统,素排骨加辣子,受到毛主席的赞誉;1961年迎接缅甸总理举办五百人素食国宴,得到外宾和周总理的赞赏;周总理为西哈努克亲王举办素菜寿筵,接待国内外宾朋都获得赞美,特别是赵朴初居士称赞林老的素菜“能居肉食之上”。
主讲人介绍:
王云,北京烹饪协会副秘书长,北京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京西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率先提出《烹饪科技助力精准帮扶》,《明明白白消费扶贫》,多年来做了大量营养、保健、餐饮、食品安全等培训。相继出版发行《经典名菜话养生》、《食苑诗赋》、《食苑健康系列丛书》、《水果营养健康》、《蔬菜营养健康》等著作。
□主讲人: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