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数十年如一日 默默传承皮影戏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3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康钢:
数十年如一日 默默传承皮影戏

康钢在研究皮影
康钢和他创作的皮影
康钢在表演皮影
 

他的爷爷表演皮影戏,受家学影响,他12岁学唱“皮影戏”;上世纪90年代皮影戏遇冷,为了谋生他干起木匠活;不忍皮影戏没落,十年后他放下一切,专门琢磨刻皮影,皮影各类道具刻了上千件;他还专门成立了阿旗皮影艺术团,表演艺人年龄平均有70岁;为了皮影戏的传承,他和艺术团成员全国范围内奔波演出;他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大型文化活动并获奖,被文化部相关部门授于“弘扬传统文化、热心公益事业”先进个人,其作品被国家相关部门及国外相关机构收藏,他就是赤峰市级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赤峰市阿旗皮影艺术团团长——康钢。

12岁起就学唱皮影戏

“我们小时候那会儿,皮影戏可火了,农闲的时候求雨要唱皮影戏,叫‘会影’,谁家小孩生病好了,还愿要唱皮影戏,叫‘愿影’,谁家结婚办喜事,要唱皮影戏,叫‘喜影’。”说到皮影戏,康钢对记者娓娓道来。

今年51岁的康钢是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人,他爷爷唱皮影戏,有家学渊源的康钢,从小对皮影戏就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套皮影,一块白布,夜幕低垂时,四胡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

康钢说,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三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

“我12岁就跟着爷爷学唱皮影戏,那会儿正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到黑天,找一个靠墙的路口,支起台子,开始唱,村里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欢欢喜喜的,拿着小板凳就来到台子前看皮影戏。唱戏的都是村里的农民,一般6个人,生旦净末丑都有,爷爷唱生角,我伴奏,常常能听到村民的喝彩声,别提多开心了。”康钢笑着回忆。

康钢告诉记者,皮影戏形象夸张,人物画稿通常是民间艺人代代相传的。这一古老的技艺,以灵活精湛的艺术形式,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以民间传说、演义、神话故事为题材,颂扬英雄人物事迹、讽刺社会现实、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传播正能量,曾经一度风靡在乡间地头,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那会儿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皮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

唱皮影戏对那时候的康钢来说,是业余爱好,也是农闲时间挣钱的营生,不唱戏时,他跟着父亲学木工手艺,就这样,一边干木工活,一边唱皮影戏,持续了10余年。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和电视机的普及,皮影戏在农村的热度渐渐下去了,来请唱皮影戏的越来越少,为了挣钱养家,康钢只好干起了木匠活,这一放下,就是10年。

“看着皮影戏越来越被冷淡,我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但我心里对皮影戏的感情从来没消退,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浓。我渐渐明白,皮影戏对我来说,不仅是家学,不仅是爱好,更是一种刻进血液里的存在,能否放下一切,专心去传承皮影戏的念头,在我脑海里久久盘旋……”

抛掉十几年木匠手艺,刻了上千件皮影道具

“皮影戏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从小看着皮影戏长大的!在没有现代化的年代,皮影戏是最好的文化传播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要!”时间进入2003年、2004年的时候,看着皮影戏在农村几乎要销声匿迹,在大家纷纷下海创业的时候,多年盘旋的念头再一次强烈占据了康钢的思想,这一次,他决定抛掉十几年的木匠手艺,关起门来一心琢磨刻皮影。

“周围有很多不理解的声音,做出这样的决定很难很难,但我决定听从内心的召唤。”康钢坚定地说。

说到刻皮影,这可真是一件需要极大耐心的“苦差事”。

“这些皮影用的皮都是驴皮,这驴皮都是我自己煮自己晾的……刻不同的图案要用不同的刀,皮影师傅的刀也没处买,要想用着合手都得自己做,看见这下面的垫板了吗?这可不是木头的,这是蜂蜡,蜂蜡是软的,不会伤刀头,这蜡板也是自己做的……” 康钢告诉记者。

“白天干活养家,晚上刻皮影。从那时起,我不打扑克与麻将,电视也叫人搬走了。一件皮影从选皮到做好,总共12道工序,剪皮、推皮、描样、雕刻、上色,一步也不能含糊。几年后,我刻成一个影箱,头茬五百个,戳子八十个,片景及道具一千多件,手抄影卷一百多卷……”

在康钢做皮影最初的一段时间里,他的妻子及亲朋好友都不理解,说这行养不了家,劝他找个正经生意做。但康钢对自己要做的事很笃定:“我没有太大的能力做更大的事,但我能脚踏实地干好这件小事。因为传承皮影戏这件事,对我来说,太重要了。”

中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皮影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皮影的制作程序大多相同,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是一个复杂奇妙的过程。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的手法与风格。

康钢告诉记者,刻皮影的一般过程是先将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浸泡几天,使皮革变软,把毛和肉都刮掉,放架子抻好,干了取下来备用;然后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描样常常要随时修改,定好样子了再把它放蜡盘上;用各种型号的刀刻好,阴干后上油;起初用桐油,如今用清油,再涂抹上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整个过程下来,一身皮影要十几天才能做好。

“皮影道具都是非常精细的,比如椅子,就有龙椅、虎椅、花椅、官椅、石椅等很多种,王侯将相戴的帽子、穿的衣服、脸部表情更是各不相同的,都要专门制作,这需要非常有耐力,说到底,能够坚持刻下来,还是因为我对皮影戏的热爱。”康钢对记者说。

千辛万苦成立皮影艺术团

在专心刻皮影的同时,康钢就想着一定要让刻好的皮影在屏幕上活灵活现起来,变成生动有趣的皮影戏,于是他开始深入农村,走访皮影戏艺人。然而让康钢没有想到的是,当时他走访了阿鲁科尔沁旗每个乡村,竟然找不到一个能演出的人!

“很多老艺人已经去世,健在的也都80多岁了。阿旗没有影匠,我就去附近的左旗去请。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管再难,我也要把老艺人召集起来,组建艺术团。”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日的奔波,终于在2009年,康钢组建起了阿旗皮影艺术团,不过表演艺人年龄平均是70岁!然后康钢开始挨着村子去走访,希望为村民表演皮影戏,这个过程也是费尽周折。

“我专门买了流动演出车,跑遍了北五旗县,跟各村商量演皮影戏。在农村走访时,我发现大部分村子里就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到村子里去演,来观看的基本就是老人和孩子,老人对皮影戏有一种深切的爱,而孩子则是因为好奇被吸引来的。不管怎样,看到久违的皮影戏又出现在了乡间村头,看到老人孩子脸上的笑容,那一刻,我觉得之前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康钢说,那时演出一场三百块钱,六个人分,刨去汽车油费,工具费,几乎是倒贴钱在做,还不如要饭的。说起皮影戏行当的落寞,康钢言语中透露着无奈和惋惜。

为了维持生计,康钢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就回家务农,顺便卖一些皮影、剪纸工艺品,多少有点收入能维持生计。

改编传统剧目适应新的潮流

康钢说,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演出的过程中,康钢还在不断调整影卷并改编新戏,将传统十余天的演出缩减到四五个小时。

“为了更适宜演出,我将皮影戏的长篇剧目进行了浓缩,一般一场演出几个小时,演一个小故事,不像以前那样,一部作品连着演十天半个月都演不完,这年头这么长的戏没人有耐心看完呀。”

2011年11月27日,总部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正在巴厘岛举行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6届会议正式决定把中国皮影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个消息对康钢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喜讯,让苦苦支撑皮影戏演出的他,有了无穷的动力。

从2009年到2014年,康钢在老家的农村坚持演了5年,这5年里,每年演出60多场,由于演出报酬有限,剧团的艺人都是兼职,有戏演了就过来,没戏演的时候就回家种地或打临工。

“说实话,在电视、电影、电脑、手机等通讯电子设备越来越普及的当下,坚持皮影戏的演出是很艰难的,但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就这样消亡了。走进村子里演出,看到老人动情地观看,看到孩子们被皮影戏逗得哈哈大笑,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皮影戏,想到能用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为老百姓带去快乐,又觉得我们的坚守是有意义的。”康钢动情地说。

默默坚守在非遗传承的路上

2014年,接到北京昌平农业嘉年华的邀请,康钢作为内蒙古赤峰阿鲁科尔沁旗非物质文化遗产驴皮影的传承人,被活动组委会特邀来北京展示皮影雕刻制作技艺。在这里,他和阿旗皮影艺术团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昌平农业嘉年华,康钢和他的阿旗皮影艺术团每天表演三四场皮影戏,一连演了两个多月,深受游客喜欢。“看到那么多游客在津津有味观看我们的演出,那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让我们觉得自己的坚持是有意义的,是的,我们给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带来了欢乐。”康钢自豪地说。

此后,康钢和他的阿旗皮影艺术团走上了全国巡演之路,贵阳、南京、武汉、山东、洛阳……只要有演出的机会,康钢一定会带着剧团去表演。

在演出的间歇,康钢还是在不断刻皮影道具,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剧目,“每天四五个小时的皮影戏演出,还是非常长的,后来我就创新成每场30分钟,演一个小故事,像武松打虎、火焰山、盘丝洞、司马光砸缸、哪吒闹海等戏,正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欢迎。”

“虽然电影现在比较火,但是由于皮影戏中的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还能配以各种皮影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所以演出大型神话剧的奇幻场面之绝,皮影戏还是非常让人震撼的。”康钢自豪地对记者说。

在演出的间歇,康钢还到石景山几所学校,教孩子们演皮影戏,他创作的新剧目《熊出没》、《北京的金山上》、《武松打虎》等都非常受孩子们青睐。

2018年10月份,康钢来到了房山攀天红文创园,填补了房山皮影戏的空白,“接下来,我们准备一段时间进房山的街区、社区,开展皮影戏演出,让更多北京人能够欣赏到精彩的皮影戏演出。”

今年过年期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初六,康钢和他的皮影艺术团来到海淀区龙泉寺,在庙会上连续演了六天的皮影戏;从正月十三起,又到洛阳栾川县下面一个村子,连续演了4天皮影戏……以这样一种全国流动的方式,康钢默默坚守在皮影戏非遗传承的路上!

记者手记:

让皮影戏

能够代代传承下去

来回走了很远,长达数小时的倾听,皮影传人康钢的采访终于划上圆满的句号,看着那些栩栩如生的皮影道具在屏幕上惟妙惟肖被表演着,记者说不出的兴奋。有很多像皮影戏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日新月异的社会里经受着艰难的生存考验,而像康钢这样的传承人,那种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创新和传承的热忱,让人感动。

康钢对皮影戏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爱,他说,解放前中国人能念书的人很少,大多数不念书的人从小就喜欢听皮影戏,学人生道理。皮影戏的故事主要都是讲忠孝节义,里面有很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今人学习。

“我作为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为了传承发扬皮影戏吃了很多苦,但是传承需要精神!我会坚定不移的继续努力!为传承皮影戏的传统文化做更大的贡献!”康钢充满深情地对记者说。

康钢说他要把皮影戏一直演下去,他还计划在有生之年尽可能抄更多影卷,并且至少做出两个箱子,将来他要把这些东西传给热爱皮影的后人们。让优秀的皮影戏非遗文化能够代代传承下去,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最大的梦想。

□本报记者 余翠平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