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创业成就个人梦 功成回馈社会情
首矿地勘“角斗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2019年3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首矿地勘“角斗士”
——记首钢矿业公司地勘院地质研究所项目经理范志伟
 

立足基层、扎根野外,他在广阔的大地上探求更多的未知领域;求真务实、勇创一流,他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矿产资源。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首钢矿业公司地勘院地质研究所项目经理范志伟的工作环境,总是免不了“脸朝黄土背朝天”。

2013年7月,范志伟进入首钢地质勘查院,来到地质研究所内蒙古区调项目组工作。区调项目涉及岩石学、地层学、矿床学、古生物学、构造学、地球化学、岩石年代学等地质学科,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项目。由于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在工作中踏实肯干,范志伟很快就成为了项目组的技术骨干,并将在研究生时期自己总结归纳的新的填图方法和填图理念带进了项目组。

为按时保质完成任务,范志伟白天出野外记录各种地质要素,晚上回来后整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来解决白天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他过着“朝六晚十二”的生活,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六小时。项目组的同志经常问他累不累,他总说自己很喜欢这种充实的工作状态,不断学习、“充电”成长,让自己“电力十足”。此外,范志伟还经常主动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讨论项目中碰到的地质问题,悉心听取前辈的见解。时间长了,大家也喜欢将自己碰到的难题与范志伟分享,而他更是乐此不疲地想法子去解决。在一般人看似枯燥无味的工作生活中,范志伟却找到了乐趣。

2014年7月的一天,范志伟与同事完成野外作业准备返回驻地时,与司机失去了联系。茫茫戈壁,荒无人烟,天色渐晚,又下起了蒙蒙细雨,同事们都十分焦虑,却又手足无措。一行人中,年纪最小的范志伟显得十分镇定,他拿出地图,略微思索后指着远方的高山对其他同事说:“那是四周海拔最高的山,我们去那里试试看能不能联系到司机。” 范志伟带着一行人翻山越岭,历经1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山顶并与司机取得联系。原来,司机路经沙漠地带时遭遇陷车导致无法继续行驶。范志伟向司机问取具体坐标后,带领同事去与司机汇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挖、垫、推、拉,终于使车脱离“窘地”,而那时已是凌晨1点多。归途中,大家饥肠辘辘,范志伟从包里拿出午饭吃剩下的压缩饼干分给大家,并说:“我们搞地质的不仅要干好专业,还要学会野外生存的本领,要保证永远不喝完最后一口水、不吃完最后一口干粮。”

2015年9月,为迎接内蒙古区调项目最终野外验收,范志伟再次驾车去野外逐点位进行验证,清晰记录了通往各个点位的驾车路线,确保每个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都能在野外有据可寻。验收结束后,范志伟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己对内蒙古区调野外及实验的综合认识,撰写发表了《小黄山蛇绿岩带的岩石组合及其构造意义》等多篇论文。

2016年3月,初为人父的范志伟放弃了与妻儿日日相守的生活,依然服从组织安排,飞赴秘鲁,接任地质勘查院地质研究所驻秘鲁分公司法人代表及项目经理,全面负责境外项目管理工作。到秘鲁后,由于语言障碍,范志伟的很多工作都无法顺心施展。在困难面前,范志伟以 “5+2”“白+黑”的工作模式要求自己,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外,每天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西班牙语,除了基本的日常用语外,还要学习有关地质、钻探、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用语。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半年,范志伟就可以用西班牙语与秘鲁当地员工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勘探工作任务重、工期紧,范志伟为了按期高效完成工作,一直坚守在地质勘查的第一线,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回国探亲时间总共不到3个月。当铜矿一期勘探工程结束后,在秘鲁连续奋战了17个月的范志伟回国探亲时,儿子竟然叫了他一声“叔叔”,铁一般的“地质人”心头一酸,泪花不禁涌出眼眶。

截至2018年9月,范志伟完成勘探工作量约45000米,而新一轮的秘鲁铁矿勘探工程又随即启动。再次离开故土的范志伟耳畔回荡着孩子的哭声,迈着坚定的脚步,再次踏上了飞往秘鲁的飞机,奔向了地质勘查的前线。

□本报记者 赵思远

 
3上一篇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