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传承中国人的优美艺术精神 长驱不歇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3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仿古山水画派传承人徐天嘉
为传承中国人的优美艺术精神 长驱不歇

徐天嘉在给学生们讲授传统绘画技艺
徐天嘉在旅途中游玩
徐天嘉展示作品仿《清明上河图》
绘画时,为了防止出现点滴差错,徐天嘉必须戴手套防滑
徐天嘉作品仿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图》
 

今年80岁的徐天嘉老人生于老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喜爱艺术, 但时代风云变幻,直到退休之后,他才追随父亲的足迹,开始潜心临摹中国古书画。他临仿的完整版《富春山居图》被挂到了水立方,他仿的《清明上河图》填补了大陆仿古画领域的空白。他步武前贤,将在中国绵延了千年的仿古山水画艺术发展成一个非遗项目,为的是传承中国人骨子里的优美艺术精神。他说:申遗并不是为了挣钱,只是为了一脉相承。

仿古山水画是古书画临摹复制技术的一个门类。古书画临摹复制技术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传统美术项目中的一种。凡是致力于中国书画的人,初期都要从枯燥的临摹古书画开始,甚至一辈子临摹古书画。他们从临摹古书画中学习书画技法,汲取古书画的营养,从而为今后的书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的书画家为了保留古书画的神韵和艺术味道,通过仿古临摹绘画艺术,再现古画的本来面目,延续了古画的生命。仿古山水画派第三代传承人、中煤集团退休干部徐天嘉,正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恒心,可贵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工匠精神将自己的晚年生活倾注到延续古书画生命的创作中。他说:“要传承仿古山水技法,要给国家留下更多的古书画作品。”

近日,记者采访了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80岁的徐天嘉。推开他家门,迎面的墙上悬挂着几个牌子,其中有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命名徐天嘉为古书画临摹复制技术(仿古山水)代表性传承人”证书,东城区人民政府公布、东城区文化委员会颁发的“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书画临摹复制技术(仿古山水)”证明牌。在客厅的墙上挂满了徐老的仿古山水画,俨然一个古山水画展厅,仿佛把人带入了上千年的古代山水画中。采访中,徐老向记者讲述了走上仿古山水画不平凡的人生路。

父母的反对断送了音乐家之梦

徐天嘉1939年出生在北京新街口三不老胡同一个满族的富裕家庭。徐老说:“老满族人有一个不好的旧规矩,就是不许家里人当戏子,不许家里人干伺候别人的事情。”就是在这样的束缚下,束缚了满身艺术细胞的徐天嘉向艺术发展的道路。他在当时的国立大三条小学上学时就显露出音乐天赋。他唱歌特别好听。音乐老师脚踩风琴,弹一遍歌曲。徐天嘉就能把歌唱出来。上四年级的时候,学校保送他和另一个学生到中国音乐学院前身——天津音乐学院附小学习。在父母的反对下,徐天嘉只能作罢。在家里,徐天嘉经常看父亲利用业余时间,在小炕桌上临摹古山水画,创作山水画。他耳濡目染也学着画。

徐天嘉除了喜爱唱歌,还爱好吹笛子。他在逛庙会的时候,买了一支价格低廉的竖笛。学会了吹竖笛之后,他感觉不过瘾,又买一支横笛。他怕母亲知道就把笛子藏在袖口里、被子底下。他拿着笛子到后海吹奏乐曲。

徐老说:“我父亲因患肺病,不到50岁就去世了,母亲怕我因为吹笛子伤肺,不许我吹笛子。我只能放弃了吹笛子。”不甘寂寞的徐天嘉又把目光盯在了拉二胡上。他将每天家里给他买烤白薯、芸豆饼的二分钱省下,攒了5块多钱,买了一把红木蟒皮的南胡,现在叫二胡。当他在家拉著名二胡艺术家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母亲不满地说:“我培养你学拉二胡,不是让你去要饭。”母亲把徐天嘉心爱的二胡扔了。从此,封建观念断送了徐天嘉的音乐之梦。

1956年,徐天嘉高中毕业经哥哥介绍来到新华社新闻摄影部工作,主要负责后期制作和发行。在摄影部,徐天嘉学会了摄影和暗室技术。

徐天嘉说:“学习暗室技术对我以后在绘画方面的色彩运用有很大帮助。”但在那场不正常的运动岁月中,徐天嘉还是离开了新华社,分配到位于京西门头沟的原北京矿务局。

成为煤矿技术革新能手

1962年,徐天嘉以工人的身份走进原北京矿务局城子煤矿的车间、工棚与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和环境与新华社有天壤之别。

徐天嘉在与矿工睡了三个月大通铺之后,正式分配到机电科做工资统计、发放和材料管理工作。徐天嘉每月要为500多名工人统计工作量,计算、发放工资。最初,徐天嘉在计算工资时遇到了许多麻烦。几个月之后,聪明的他总结出一个折算表,这些麻烦也就不是麻烦了。徐天嘉非常好学,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到生产一线,向矿工们学习,先后学会了钳工、电焊工、车工的技术。

1972年,徐天嘉被调到杨坨煤矿。在这里,他把自己的一身手艺发挥到淋漓尽致,进行很多技术革新项目,减轻了矿工劳动强度。他利用废弃的材料为洗窑衣的矿工制作了一台像压饸饹似的压干机。他利用闲置设备改革的直流电三面倾斜卸矸车,使原来用20多名矿工,改革后只用5名矿工。

徐天嘉的老伴回忆说:“当时我们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半间是床。他在地上放一张二屉桌,在桌上画革新图纸。大约半夜12点了我都睡了一觉醒来,他还在画呢。他画完图,按照图纸用铁片做翻斗车的样子。”徐天嘉补充着:“这样的小改革我做得太多了。”由此,徐天嘉也成为杨坨煤矿出了名的技术革新能手。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徐天嘉要调到原国家煤炭部。矿党委书记对徐天嘉说:“你给我做一个龙门吊,我就放你走。”无奈,徐天嘉带着4位有一定技术的矿工用了10个月,制作了一个跨度32米,大约40吨的龙门吊。龙门吊的最高点11.5米,最低点10.05米。龙门吊一次安装,一次试吊5吨成功。这个龙门吊为杨坨煤矿每年节约40万元的运费。

自学制作北京风筝沙燕

1976年,徐天嘉的人生有了很大转机。徐天嘉调到煤炭部财务司。因为没有调进的干部名额,他只能先转成工人身份,落脚到司机班当班车司机,送干部们上下班,其余时间又修车又带徒弟。

1981年,中煤集团财务部门的出纳生孩子,需要找一位懂财会的人暂时顶替。财务司人事部门将徐天嘉推荐到中煤集团。徐天嘉出色的工作能力,征服了中煤集团财务部门的领导和同事,从此,徐天嘉永远地留在了中煤集团,被恢复成干部,直到退休。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徐天嘉有了充足的业余时间,如何让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呢?他想过拿起画笔像父亲那样画仿古山水画。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还不能让他画具有“封建”色彩的仿古山水画的氛围。他只能画风筝,在没有人教的情况下,自学制作北京风筝沙燕。

徐天嘉拿出自己制作的沙燕照片向记者介绍:“这个是北派的黑锅底,这个叫洪福齐天。”为了制作沙燕,徐天嘉利用出差到广西的机会,购买了竹子,将竹子锯成两米一段,背回北京。他说:“做风筝的市尺跟普通的市尺不一样。普通的一市尺是10寸,风筝的一市尺是9寸。我要按照风筝的市尺加工竹子。”徐天嘉的老伴拿出一个工具告诉记者:“这个工具用来做风筝弯儿的。”有一次,徐天嘉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有一位教授要以300元买徐天嘉的风筝。徐天嘉对这位教授说:“我真不能卖给你。你如果真喜欢,我可以给你做一个。”他拒绝了这位教授购买风筝的请求。

徐天嘉的酷爱痴迷沙燕,也得到了回报。1988年,他参加北京国际风筝会,获得了嘉奖,也成为了北京风筝会会员。

仿完整《富春山居图》获银奖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文艺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政府重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徐天嘉遵从母亲之命,放弃了酷爱痴迷的风筝制作,拿起画笔继承父亲绘画技法,他要将仿古画技艺传承下去。

中国仿古山水画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名家,明代将仿古山水画划分为南北两派。仿古山水画在北京已有百年传承,也是北京文化的另一方面。北京仿古山水画派的奠基人是金城。1920年,金城与陈师曾、周肇祥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即:湖社画会,金城任首届会长。祁井西、陈少梅等成为会员,并形成了北京仿古山水画派。

中国画学研究会的宗旨就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作为金城的弟子,祁井西受师傅的影响,追求宋元画风,专意摹古临古。而祁井西的弟子、徐天嘉的父亲徐鼎正继承了祁井西师傅传统工笔山水画风格。徐天嘉摸清了这条脉络之后,使他看到了前面的道路。虽然他没有受过绘画的专业学习,虽然这条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但是他要坚持地走下去,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留下仿古山水画这条根。

徐天嘉临摹的第一幅画是师爷祁井西的画。徐天嘉第一次画时,感觉不是原来画的味道。他说:“用现在的笔墨纸,要恢复到原画的程度,有很大难度。”他一边琢磨一边画,到第四次画时,原画的味道出来了。在完成第六次画时,他感到有了原画的韵味。他将第六次临摹的画精心装裱收藏了。有了临摹的第一幅画,徐天嘉又开始临摹第二幅画、第三幅画。

1999年,徐天嘉加入到退休干部的行列。有一天,徐天嘉从新闻中了解到,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一部分在浙江博物馆,一部分在台湾。这两部分要合二为一在台湾展出。徐天嘉突发奇想“为何不把这两部分画在一起呢?这象征着祖国统一,期盼祖国早日统一。”于是,徐天嘉四处寻找这两部分的画册、影印件等资料,找到资料后,开始仿制临摹。

2012年7月26日伦敦奥运会召开前夕,中央电视台为了庆祝北京奥运会召开,举办了“中国魂·艺术与奥林匹克同行艺术展”。徐天嘉将仿《富春山居图》挂在了水立方的墙上。

令徐天嘉意想不到的是,他这幅画获得了银奖,被水立方收藏。这是徐天嘉对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贡献。目前,只有中国大陆有一幅完整的《富春山居图》,尽管是仿制画。这是徐天嘉的仿古山水画第一次在社会上展示。这次展示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来到徐天嘉家采访,看到房间内有许多幅仿古山水画作品后由衷地说:“你不是给家里留东西,而是给社会、国家留东西呢!”央视采访徐天嘉的录像也在众多地方卫视播放。

仿《清明上河图》填补了大陆古画的空白

徐天嘉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锦盒,从锦盒拿出一幅画。他让老伴拿着画作的一端,自己拿着另一端,慢慢地展开。他告诉记者:“这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曹植写的《洛神赋》,所画的《洛神赋》。我国有两幅《洛神赋》,一幅收藏在北京故宫,一幅收藏在沈阳故宫。北京故宫专家金运昌看了我的这幅画后说,这是第三幅。”2014年,徐天嘉得知沈阳故宫的这幅画已经糗了后就急急忙忙找《洛神赋》画片。他依据原画的面貌时,在纸上先刷一层底色,有做旧的感觉再画。他说:“我有意地刷的不匀,这样苍老体现出来了。原画中阴潮的现象,也画成阴潮感,画中小字也是我画出来的。”徐天嘉用了三个月完成了13米长的这幅画,仅画画中小字就画了三天。

与画《洛神赋》相比,画《清明上河图》就复杂困难多了。徐天嘉又从柜子里拿出一个锦盒,从锦盒拿出一幅画。他还是让老伴拿着画作的一端,自己拿着另一端,徐徐地展开。他指着这幅画:“这是2016年画的《清明上河图》,全长14米。《清明上河图》的宋代版在北京故宫保存。清代版在台北故宫保存。清代版的《清明上河图》被称为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清代版里有1000多个人物。”

徐天嘉讲述了仿这幅画遇到的诸多困难。徐天嘉还是按照惯例到琉璃厂的书店、到网上书店寻找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他寻找到资料后再到琉璃厂买35厘米宽,50米长的半生宣纸,买回来的宣纸需要喷矾。他又托朋友买了二斤矾。在绘画的过程中,他根据画中的脉络画。他说:“这幅画有水路也有陆路,稍有不慎就画错了。我就跟着各条路画。有的小栏杆、小字,我就用放大镜看后再画。”

记者了解到,徐天嘉在画放风筝、打旱伞、唱大戏、拉纤的人、抬轿子的人、拉稻草车的人时候,触景生情,仿佛回到自己童年时代。那时,他都目睹过这些人间百态,市井画面。即便画中的形象再模糊,他也能够凭着记忆把形象清晰地重现。当这幅画即将画完的时候,在画一个字时,他一哆嗦出现一个黑点,就给裁了接一块重新画。他在画这幅画的一年多时间里,老伴还做了两次手术。徐天嘉的这幅《清明上河图》填补了中国大陆古画的一块空白。

申遗路上遇艰辛,终获成功

到目前为止,徐天嘉的仿古山水画作品涉及到唐、东晋、宋、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几十幅。这几十幅画也让徐天嘉积累了丰富的仿古山水画的经验。徐天嘉通过对历代著名画家作品的仿制临摹,深刻领会了他们的作品笔墨技法与要领,加上自己的创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16年3月,当家委会主任看到徐天嘉的仿古山水画作品后建议,“你应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天嘉采纳了家委会主任的建议,踏上了申遗的艰难之路。他根据申遗要求 ,寻找书籍为佐证的材料。他与老伴到琉璃厂、王府井、东四等地方的书店、图书馆搜找书籍,终于在一家图书馆的书架最底下的书堆里找到了一本可以当佐证的书籍。为此,他还付出了过期还书被罚款的代价。

期间,徐天嘉的儿子在网上查到一本台湾作者写有关师爷祁井西的书籍,并且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在三联书店,一位售货员在仓库里帮助他找到一位老画家的画册。经过他与老伴的不懈努力,终于申遗成功。他也被认定为第三代传承人。徐天嘉说:“我没有卖过一幅画。申遗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传承。”

徐天嘉传承了先人的技法和古人的工匠精神,再现了仿古山水画的魅力,让仿古山水画永葆风采。由此,传承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创新,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创造。徐天嘉说:“在目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保留传统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保留笔墨传统的浓淡干湿,皴擦泼墨和构思布局,实际上我们不能抛弃的是我们骨子里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

□本报记者 阎义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