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北京又有49项证明被取消,这是2016年以来北京第4批清理的证明,累计已达253项,精简比例81%。上周,来自浙江清理证明的消息更“彻底”——金华宣布全面实施“无证明城市”。这些信息对老百姓而言,无疑都是好事儿。
长期以来,办事要证明似乎天经地义,没有证明几乎什么事都办不成。抛开公务不提,只说群众日常所需,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以前,北京街道居委会为群众办事开具的证明就超过200项,涉及婚姻家庭、住房服务、社会保障、户籍身份等11大项,可谓涵盖了一个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不仅如此,证明还越要越多,诸如循环证明、重复证明、以致“你妈是你妈”之类的奇葩证明,实在令人无所适从。群众说“奇葩”是调侃,实际上反映的是无奈、愤懑。
证明过多过滥,与以往管理手段落后、旧有规定过时有关,许多信息各家机构独占,而“红头文件”又有要求,所以即使重复循环、不合情理也只能“照方抓药”。但这并非唯一原因。譬如,某些证明的设置,特别是某些部门擅自增加的证明项目,有没有冗员过多、因人设事问题?又如,某些证明明显不合情理,或根本无须证明,有没有办事人员不作为、怕担责,宁肯让群众“跑腿儿”的现象?如果疑问成立,那么,取消许多证明项目之后,是否应该对办事机构和人员做必要的调整,以防止麻烦群众的“无事生非”回潮?
清理取消证明不是不需要证明,而是尽可能减轻群众办事的负担,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群众只要把自有的证据拿出来,履行好应负的举证责任即可;即使还需要其他证明,办事部门可以通过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获取,让群众不用再为证明而苦恼,不用再为开证明“跑腿儿”。
□一刀(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