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起来,洗漱吃完早饭,80岁的刘静远会拉着82岁的老伴儿田淑芳,一起下楼,在小区的健身步道走上几圈儿。回到家,阳光洒满全南向的房间,两个人休息一会儿,就开始准备中午饭。到了晚上,老两口儿会再到楼下转上几圈儿。
在天坛周边简易楼住了40多年、年龄都超过80岁的老两口儿,搬进新居,最爱说的话就是:国家各方面都发展得好,特别应该感谢共产党。
一家五口曾挤在20平方米的房间内
“我们80多岁了,也盼着拆迁,住个好点儿的房子。”刘静远说。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让爱人上班方便、自己离工作单位也能近一点,两个人将在德胜门的房子,换到了天坛南里西区5号楼三单元102。一间半的房屋,加起来只有20多平方米,在这2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老两口儿将三个子女养育成人。
人口多,就在屋里搭上下铺;孩子多,但是都争气,写作业谁也不影响谁。
作为从河北沧州到北京寻求生活的“老北漂”,刘静远和田淑芳踏实能干、肯吃苦。田淑芳曾是二七车辆厂17个厂级劳模之一,后来调到厂办从事工会工作;而刘静远则在北京市制刷厂,从配电室职工一路努力成为机修车间的书记、主任。
一家人和和睦睦,就这样过了几十年。等到三个孩子长大成人,都结婚生子,各自有了房子,刘静远和田淑芳也过上了退休生活。
“退休生活好啊,晚上社区活动站开到八九点,老哥几个一块儿下棋什么的,特别方便。”刘静远说。
而田淑芳发挥了在工会的特长,在退休后组建起秧歌队,带着社区的姐妹全国各地参加比赛,成绩最好时,还拿过全国秧歌大赛第二名。
可是退休生活虽好,生活上的不便却一直未能脱离。儿女们成家单过,屋里似乎是“宽敞”了,但过年过节三家人回来看望老人,却挤得连坐都坐不下。因为是老楼,两家使用一个厕所,一到冬天,厕所水管经常冻上,没办法冲水,只能到外面上厕所。天冷的时候,水管还经常冻裂。对于住在一层的刘静远来说,老楼最大的麻烦还在于,下水道三天两头堵,如果不及时找房管所的工人疏通,污水就止不住地往外冒。
为了生活方便,刘静远自己在屋子外面搭了个厨房,从屋里接根水管,安个灶台,凑合做饭用。他还搭了一个小棚子,安上太阳能热水器,夏天能冲凉,但到了冬天,就只能去外面澡堂或儿女家洗澡,别提多麻烦了。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正将刘静远与现代城市的生活拉得越来越远。
阳光洒满整个全南两居室
如今走进刘静远的家,23层的高楼视野开阔,全南朝向的房间洒满阳光。虽然家具都是从儿女家里淘汰下来的,并不华丽,但屋里被田淑芳收拾得干干净净。
2017年底,刘静远作为天坛周边简易楼第一批居民,搬进了位于北京焦化厂的祈东家园二号院6号楼。因为签约早,选择余地大,他们最终选择建筑面积近80平方米的全南两居室。
茶几上,码放着田淑芳早就准备好的水果、干果、糖果,沏好的茶水还冒着热气,酸奶、饮料全都送到手里,老两口儿的热情好客远近皆知。阳台上的花架上,码放着十几盆长势旺盛的植物,一台老式缝纫机在花架对面的角落。两间卧室内,都摆放着大床,门口的酒柜里是刘静远收集的名酒。
搬进新家,过去诸多的生活不便一扫而光。
“还是得感谢党的政策好啊!我们搬进来住,就安了个热水器,买了个空调,其他什么都没用我们管。”刘静远说。
为了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的房屋全部进行了简装修,不要求个性装修风格的居民完全可以做到拎包入住。从厨房烟机灶具到厕所马桶水盆,再到墙面地砖,让上了年纪的老街坊完全不用操心。而这正对了刘静远和田淑芳这样老人的心思:不用花钱、不用操心,搬进来就住。
在祈东家园过了两个春节,刘静远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里能热闹起来了,孩子们在家里也能玩儿得转了。如今,刘静远的外孙女刚刚生了二孩儿,老两口儿过上了四世同堂的日子。
“从装修上也为我们老百姓着想,真是体现了共产党对老百姓的关怀!”刘静远说。
要说还有什么希望,刘静远说:“过去社区的活动站,能活动到晚上八九点,这边还没建起来。呼吁能快点把活动站建起来,让我们能有个一起玩儿的地方。”
住进单元楼,老街坊们不如以往见面的机会多,但也在心里互相惦记着。过年过节,即使不串门儿,也要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在相互紧凑的环境里一起住了几十年,老街坊们都和家人一样亲。
刘静远和田淑芳的组织关系还保留在天坛东里社区,每个月,老两口儿都要坐着公交车回天坛过一回组织生活。往返三个多小时的路程,他们一直在坚持。从拆迁政策,到最新的国家政策,再到各种讲话精神,学得特别认真。
“对了,我们还希望路快点建成,周围的商店快点开,吃饭、买东西都方便点儿。”刘静远说。
当表率为居民讲解拆迁政策
刘静远和田淑芳老两口儿都是党员,拆迁补偿政策出台,居委会给大家开会、讲解,两位老人也吃透精神,是最先一批签约的人。当时,好多居民有顾虑,怕先走反而补偿的少。刘静远作为党员,带头签约后,还帮助居委会给居民讲解:“现在是政府征收,阳光征收,一把尺子量到底,越早签约越合适!”
天坛周边简易楼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代久远,安全隐患凸显。为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消除安全隐患,东城区委、区政府决心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东城区集全区之力攻坚克难,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准备工作,于2015年3月启动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项目。
该项目是北京市核心区最大规模的成片简易楼腾退项目,是全市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49.5亿元,范围以天坛公园外坛墙为界,环形分布于西南坛墙外,征收范围涉及天坛南里东区1至8号楼、天坛南里中区1至12号楼、天坛南里西区1至18号楼、天坛西里北区4至11号楼、天坛西里南区1至3号楼、5至12号楼,共计57栋简易楼及划定范围内平房,产籍户2414户,户籍人口8134人,人均建筑面积8.48平方米。该地区存在情况复杂,存在家庭人口多、自建房多、出租屋多、困难家庭多等特点,低保、残疾、大病家庭占39.88%。
截至目前,57栋简易楼项目已累计完成腾退2375户,腾退比例达98.38%,顺利完成16次、41户强制执行工作,剩余39户未签约、21户未交房,19栋简易楼已完成拆除工作,6栋简易楼具备拆除条件,已基本完成签约居民入住朝阳区焦化厂燕保·祈东家园一期和二期的选房、入住工作。
“赶上好机会,别错过了,有的老百姓不愿意走,怕国家政策有变化;有的家庭有矛盾不愿意搬,我也帮助做了不少工作。我给邻居做动员,简单解释,就是好机会别错过了!现在搬完了,你看,的确改善了居住条件。习总书记为民解忧,真是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刘静远说。
□本报记者 边磊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