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保护环境扎根土壤修复
行走在航天领域的“十万个为什么”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保护环境扎根土壤修复
——记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亚晨
 

大家都知道,虽然土壤自身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环境容量时就会形成土壤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土壤进行修复。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管理部副部长王亚晨,是国内首批土壤修复工程的实践者,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内首例工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勇于奋斗的青春更将无悔。”自2008年入职建工修复以来,王亚晨见证了土壤修复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从最初的现场工程师,逐渐成长为如今的项目团队带头人。王亚晨曾荣获“修复之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他所带领青年突击队荣获北京建工集团“优秀青年突击队标杆”荣誉称号。

十年坚守一线

成为团队骨干力量

怀揣着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和使命,入职后不久,王亚晨便主动请缨转战工程一线,有幸成为国内首批土壤修复工程的实践者,并共同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内首例工程,成功应用了国内首例气相抽提技术、首例土壤淋洗设备工程化、首例建筑物表面清除项目等。

十年的历练,王亚晨已经成为能担重任的骨干。2017年7月,王亚晨接到公司年底前必须完成某个已竣未结项目验收和结算工作的指令,这对于未参与此项目前期施工的他来说极具挑战。

该项目是至今国内修复体量最大的项目,总修复土方量近两百万方,项目2014年完成施工,但仍未开启验收和结算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原班人员均已不在岗,加上环保政策的不断更新,对于项目验收的要求更高,所需时间更长。而留给王亚晨的只有6个月时间,难度极大。

王亚晨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立即带领团队进驻项目现场,从零做起,各个击破。

一方面,王亚晨重新与各参建单位及环保部门建立联系,完成结算手续的不足;另一方面遵循细致严谨、不轻易放过任何细微之处的工作态度,从装满几大档案柜的资料中,抽丝剥茧、寻踪觅迹,尽最大可能还原每个重要时间节点。

王亚晨回忆着告诉记者,当时,“资料分析——数据统计——会议讨论”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推倒重来成了常态。全员停休,日夜兼程,高强度连轴工作数月。最终,破解了死循环,还原了工程施工全过程,并在限定日期前完成了该项目的验收备案,取得了审计单位出具的结算审核报告,规避了数千万元的财务坏账计提。

牵头青年突击队

打造善打硬仗的铁军

由于成绩优异,公司于2015年12月成立了以王亚晨为名的青年突击队,现有成员7名,其中硕士3人,本科4人,是公司实施土壤修复项目的主要队伍之一。自这支青年突击队成立以来,迎接了一场场挑战,用智慧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王亚晨青年突击队承接的某焦化厂项目,是国内首例大规模建构筑物污染清除治理项目。随着该项目的启动,一场没有硝烟的时间争夺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国内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成功案例,也尚未涉及建构筑物和设备表面污染物清除研究工作,缺少现行验收规范标准、方法及实践经验。”王亚晨告诉记者,不仅如此,项目所涉及的建构筑物均为使用十几年至几十年的建构筑物,工程量大、污染成分复杂、程度较深,这些困难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

在工程量如此大的情况下,如何高效地统筹规划,确保各个项目顺利有序地实施,成为王亚晨青年突击队的全新挑战。为高标准、高质量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王亚晨和同事们发挥“铁军”精神,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冲在工艺摸索和攻坚的第一线。

他们针对施工的难点和重点,邀请监理方多次协商,制定专项方案,明确目标,结合国外相关工程验收采样方法及文献,组织多次自验收采样,反复对比检测数据,一次次调整修改。在确保建构筑物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降低到可接受风险水平,摸索出了适合的采样布点范围和方法,配合监理方审核决议,并参与国家环保部关于建筑物清除技术导则的编制意见征询。

促青年成才

带领团队勇于创新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项目经理,我对项目顺利完工的定义,除了传统的项目如期履约,达到公司要求的利润点之外,更看重的是项目创造的隐形价值,特别是科技成果的积累和项目管理的优化。”王亚晨说,项目如同大工厂,只要用心经营,每一个模块都能迸发出惊喜的成果。

因此,他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也时刻鼓励团队成员,保持创新思维,并不断付诸实践。王亚晨青年突击队的队员都是公司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在他的带领下,全体队员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将其打造成为一支善于学习的创新团队。

这支青年突击队积极倡导“学中干、干中学”的理念,通过座谈会、现场观摩学习、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创造学习平台,营造学习氛围。王亚晨先后组织突击队队员参与“亮本事,共前进”的知识培训、交流经验等活动。同时,他不断鼓励队员参加资格证书考试,充实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突击队现有高级项目管理师1名,中级工程师2名,一级建造师3名,八大员证齐全。

另一方面,青年突击队成员加强岗位培训,促进全员提“素”,他们在学习中灵活采取自学与导师带徒相结合的方式,对队员进行较为系统的岗位技术培训,并建立了“夜校”学习室,依据各岗位职能和全员推荐购买书籍,为队员自学提供强有力措施。

“我们针对青年成才需求,深入开展岗位练兵、业务培训和创新创效活动,为培养储备经理做贡献,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王亚晨告诉记者,青年突击队既是一支生产骨干力量,又是技术创新力量。

在日常以及重点项目的攻坚克难过程中,突击队员认真学习、善于思考,不断进行工艺摸索、技术创新,该青年突击队申请3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

“习总书记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回想起和同志们一起奋战的日日夜夜,尽管很苦很累,但我们一起在奋斗中收获了幸福,值得且弥足珍贵!”王亚晨说,作为一名环境修复工作者,扎根于土壤修复项目,承担保护环境的使命,是他应有的责任。

□本报记者 刘欣欣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