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祖母詹妮·克莱尔得知女儿和女婿要带两岁的外孙女回来过年,忙着准备了一番,还找出收藏很久的各种玩具。外孙女对她很亲热,让她更是大包大揽了看管责任,告诉女儿女婿在节日里尽管去探亲会友,一切放心。
詹妮满心欢喜,一边照顾小外孙女,一边还把照片放到网上与朋友分享:“看她圆鼓鼓的小胖肉,摇摇晃晃地走路,说话含糊不清又问东问西,真是太好玩了。”可是好景不长,小宝宝的麻烦来了。当有客人来访,本来还算乖巧的小女孩,不是乱跑就是打翻果汁,后来还因为没有人和她玩,干脆倒地大哭。詹妮被搅得哭笑不得……
专家解读
“熊孩子”大闹的原因
儿童心理学作家苏珊·泰勒在她的文章中分析道:
即使不少孩子能用一些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绪,可是他们在很多情况下,不明白自己的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也无法很快并且正确地向家长解释。好奇和尝试让很多孩子故意做一些大人禁止的事情。有时候,孩子们分明知道父母讲过不要在墙上涂鸦,不要从高处往下跳,他们却偏偏要做,而且还要炫耀一番。好奇心往往让他们高估自己的能力,结果是不断闯祸。
睡眠不足也会导致孩子情绪失控。疲倦的孩子不是发脾气就是毫无章法,与平时听话的时候判若两人。
群体作用也让孩子们时而优时而劣,完全取决于周围孩子们的表现。孩子强烈的模仿本领,使得他们很容易学做很淘气的事,如果一群孩子中一个人推翻玩具,很可能另外的孩子也有样学样,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了“小恶魔”。
最不易察觉的是孩子们在某些药物的作用下,不能控制自己,或是受到欺负和挑战的压力,因无法承受而爆发过激行为。
苏珊说:“不能否认的是,孩子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有多大错误。有时候他们告诉你,小同学的妈妈很胖,或是在洗手后把水甩得到处都是,很可能他们一时无心,或是在做试验,并非每次都是故意地干坏事。所以家长不要太担心,只需就事论事地指点即可。孩子们还在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时间来明白这个世界和众多的规矩。”
实际操作
管教“熊孩子” 四天见初效
美国母亲杰奎琳有一儿一女,9岁的女儿夏洛特常抱怨她4岁的弟弟乔太讨厌,不愿和他玩。妈妈杰奎琳其实也有同感,常常难以控制地大声呵斥儿子乔的恶作剧。
当杰奎琳忍无可忍时,决定向专家求助。艾德医生指点她说:“你所犯的错误,是很多父母都常做的事,就是成人们在孩子行为不端的时候,做出激烈反应,力图制止和纠正,可是其作用往往适得其反。孩子在受到父母斥责时,反而获得了得到重视的错误信号,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类似的方法,把家长的注意力拉到自己这里来。”
杰奎琳妈妈在得到艾德医生具体指导后,开始了对“熊”儿子的管教。
第一天,杰奎琳对儿子的捣乱不动声色。她在吃早餐的时候,同时对一对儿女说:“今天,如果你们俩吵架或是发牢骚,我都假装看不见也听不见,你们懂吗?”大女儿“嗯嗯”了两声,有些不以为然,可是儿子过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出门后想起来要挑战母亲。
在商店里,乔大喊:“我要喝果汁。”其实他刚刚喝过水。杰奎琳只解释了几句就真的不再理他,可是乔的叫声一次比一次高:“你听见没有,我叫你呢。咱们干吗到这个蠢商店里来,太讨厌了。”杰奎琳坚持着,还假装与女儿讨论起要买一条蓝裙子。
过了一会儿,杰奎琳感到身边突然安静了,原来乔放弃了喊叫,被商店里一盒乐高积木吸引了过去,显然,他接受了母亲发出的讯息,今天不理他是不会改变的,所以自动转移了注意力。
从第二天开始,杰奎琳不断地展示家庭和亲情的正能量,用表扬和鼓励的语气和孩子们说话。她夸奖女儿带领弟弟整理房间的好表现,也赞扬儿子所做的纸盒房子很有创意。孩子们受了一直都没有吵嘴,当儿子乔丢失了一块积木的时候,两人一反过去遇事就互相嘲讽的习惯,联手一起寻找。
从第三天开始,杰奎琳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从早上督促孩子们穿衣、吃早点到出门上学,始终保持镇静,指点孩子们忙而不乱。
第四天,当母子间的感情达到平顺和理智后,杰奎琳才开始重新制定家庭纪律,比如遇到意外,可以生气,但是不要毁坏物品,更不要姐弟之间打架。最近一次,女儿做了错事,杰奎琳妈妈让她回自己房间反省,女儿居然乖乖去了,没有嘟囔,没有生闷气地摔门,出来时已经是认错的表情,整体效果很好。
专家指点
治疗各类淘气
一位母亲说,她的两岁儿子从来不肯坐下来,总是不停地翻上爬下,家里所有的家具都被爬遍,连电视机也不放过,还多次摔得鼻青脸肿,却乐此不疲。
对策
据美国俄亥俄州的全国儿童医院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每年因为攀爬家具而受伤的孩子超过14000人。儿童智力开发副教授罗斯福说,如果家里有好动的孩子,应该把家具和电器做特殊的固定,与墙壁连接,把数件物品摆放成L字形,在地面上加铺厚垫等,都是易行的方式。
另一位母亲抱怨说,她的孩子总是把食物抛到四周,不好好吃饭。
对策
罗斯福副教授认为那是孩子在实践他所认为的生活。他要看看烤饼圈能滚多远,试试土豆块掉出了盘子是什么样。而且他还愿意表演给妈妈看,以示得意。因此作为妈妈不要理他,而要平静地告诉他:“食物是吃的,不是用来玩的。不要试了,你快点吃。否则我要收走了。”
比较常见的,还是父母们在过节见客时,孩子们行为没有礼貌,或是用各种怪异方式胡闹,很破坏节日气氛。
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