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的舞台重新焕发活力,一直是非遗保护传承中的重要课题。
这个春节,面向公众开放的“非遗文化展览体验”在海淀区非遗保护中心(北馆)举办。这也是海淀京西文化游园会的第二年,已经成为市民过大年、感受非遗文化的好去处。本次活动中,非遗展示不再是单一的元素,而是与写春联、送福字、拍摄全家福、观宫灯、做宫灯、挂宫灯祈福、名师名校文化大讲堂、非遗文化展览体验、非遗文化表演等文化元素结合,探寻全新的“非遗”传承方式。
2月5日,劳动午报记者走进海淀区非遗保护中心(北馆),一进门便是开阔的大厅,宽敞的走廊,一间间敞亮的工作室,室内一张张大长条操作桌。每一间展室的门楣上都悬挂着统一风格的匾额,有展示雕漆技艺的“文氏剔红”,展示竹纸制作技艺的“竹月斋古法造纸”,还有定兴京绣、张家口面塑、汉砖拓印、杨柳青年画剪纸等。
市民可亲自上场体验传统宫灯制作、鸟虫篆书写、京绣、汉砖拓印、彩塑京剧脸谱、剪纸、烙画、毛猴制作、鬃人、陶艺、风筝制作、秸秆扎刻、糖画、景泰蓝制作等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就站在身边手把手教。有的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大师工作室里,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一刀刀雕刻。“想不到烙画能让我们家小子坐这么半天!”孩子家长惊讶不已。
作为传统工艺,金镶玉的创作非常不易,花费的时间也长,以在玉镯上镶嵌为例,最起码要花费10个工作日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我来说,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要把父辈们对技艺坚守的精神传承下去。同时,我们也有责任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重视‘工’的作用,用作品诠释工匠精神。此外,在与市场的对接上,现阶段我们已经在把金镶玉制作技艺与饰品等方面融合。在保留过去传统工艺的同时,走向民间、走向生活。但对于艺术品的推广来说,生产力是很重要的,金镶玉镶嵌花费的时间较长,如何形成规模化生产线、如何减少成本、如何创新是当前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金镶玉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园告诉记者。
执行馆长刘志强介绍,海淀区非遗保护中心(北馆)是本市最大的非遗体验展览中心,本次活动共有30个非遗项目,包括10个海淀区非遗项目、5个河北省廊坊市非遗项目、5个河北省张家口市非遗项目、5个天津市非遗项目、5个大运河及西山文化带沿线项目,所有展示项目均免费开放。首批开设15个大师工作室,由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市民毛猴、汉砖拓印、活字印刷、京绣、编结技艺等非遗制作技艺。
要问为什么把大师工作室布置成教室的样子?刘志强告诉记者,这是他们成立时候的初衷,是想通过非遗体验活动,借教育来提升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对非遗产生兴趣,从而传承非遗。
此外,刘馆长还透露,从开办至今,两年的时间里,他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愿意自掏腰包主动来体验非遗制作,文化消费悄然增多。“这种愿意为文化买单的变化,不可不说是一种进步。”
据了解,“非遗文化展览体验”是由北京稻香湖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海淀区非遗保护中心(北馆)承办的“第二届京西文化游园会”的其中一项,于2月5日至9日、19日共举办6天,旨在丰富首都市民传统节日文化生活,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