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下午,在朝阳法院的一个法庭内出现了这样一幕——法官用点钞机给17名职员发钱,旁边是80万元现金,加上前期打入法院执行账户的10万元,员工们此次拿到的报酬达90万元。这些职工以前供职于北京某金融公司,公司因资金链条断裂,拖欠职工工资。在执行法官的努力下,公司股东迫于压力再次注资,并带着现金来到朝阳法院发工资。据悉,被拖欠工资最多的一名职工在现场拿到了11万元现金。
“大家排好队,签字之后就到法官那里领钱。”在现场,朝阳法院执行庭法官张亚军维持着秩序。记者看到,法庭内的桌子上摆着一台点钞机和数捆现金。十几名来签字领工资的职员排好了队,一个个面露笑意。职员郑小姐说,公司的盈利状况一直不太好,2016年下半年开始,她发现工资不能按时到账,总有迟发的情况。2017年1月开始,公司就不再发工资了。“我是2017年6月辞职的。当时公司也不给我们说法。”郑小姐辞职之后和同事们一起申请了劳动仲裁,获得了仲裁的支持。拿到裁决之后,公司依然没有主动给钱,她和同事们又到朝阳法院执行庭申请强制执行。
负责此案的法官张亚军告诉记者,2017年9月到2018年1月,他陆续接到职工为申请人、该金融公司为被申请人的执行案件,前后加起来有20多起。为了给公司施压,让公司尽快拿出钱来结清员工工资,执行团队先是将公司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也被限制高消费。“公司上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那么谁和他们公司合作、签约,都得考虑该公司的信用,对该公司的经营有极大的影响。另外,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不能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也会影响其个人的工作和生活。”
张亚军说,2018年10月,公司依然没有结清工资、法院也没有查询到公司可执行的财产。然而执行团队没有放弃,而是来到公司的经营地。“我们现场进行了搜查,找到了与公司经营有关的公章、账目和电脑。”张亚军介绍,公司的房子是租的,现场工作人员也不多,能看出经营确实存在困难。“不过我们发现,公司的股东和公司高层还想继续经营下去,这对案件就很有利了。”执行团队决定将公司的公章等带回法院,予以扣押。
张亚军介绍,为了继续经营,公司在需要公章的时候主动联系法院,派工作人员带文件到法院盖公章。执行法官也多了些机会和公司的股东、经营者对话。在多次沟通之后,公司股东决定注资,而一些员工也做出了让步,放弃了部分工资。最终,17名员工和公司达成了执行和解,公司股东于是带现金到场发放工资。
□本报记者 李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