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唐泽铭:建筑工地的“跨界先锋”
公交线路“一口清” 站点“一抓准”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泽铭:建筑工地的“跨界先锋”

 

从毕业时的机械专业“跨界”到工民建,从一个懵懂小子到今天的项目负责人,北京城建集团工程总承包部通州后北营安置房二期项目常务副经理唐泽铭以不服输、敢想敢干、永争第一的精神,跨过了摆在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又一道的坎,进而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赢得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勤于学习 勇于接受挑战

1991年7月,23岁的唐泽铭从甘肃工业大学水力机械专业毕业,便来到北京城建集团。

在城建大家庭中,勤学好问的唐泽铭迅速成长起来。同时,他发现自己所学知识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北京建工学院的自学考试,并顺利从工民建专业毕业,此后走上技术工作岗位。

走上技术岗位的唐泽铭,没有停下自己努力的脚步。这些年来,他先后任项目技术员、质检员、总工、副经理、公司副总工、公司总工程师,不管他身在哪个岗位,他都认真负责,尽最大努力完成每一项任务。

2017年6月,通州后北营安置房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唐泽铭调入工程总承包部,担任项目常务副经理兼总工程师。

面对这个建筑面积近17万平方米、造价5.1亿元,合同工期930天,业主要求工期只有730天的通州后北营安置房二期工程,其体量之大,工期之紧,可想而知有多难!

再难,也要把后北营安置房这个城市副中心重要的民生工程完成好,不能丢城建的脸。唐泽铭心中抱定这一信念,投身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全力以赴 创新解决难题

后北营安置房二期一共有4个标段,与之同台竞技的有建工集团、中建一局等大型国企,这对唐泽铭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从工程降水井、土钉墙、护坡桩施工、止水帷幕到土方开挖、基础施工,唐泽铭舍小家,顾大家,以忘我的工作,率领全体职工日夜兼程,全力以赴投入工程建设之中。付出总会有收获,在紧张的施工中,唐泽铭所在的项目部各项工作始终一路领先,率先完成全部基础底板混凝土浇筑、率先完成首段主体结构出正负零、率先完成首段地下车库封顶,并在2018年2月4日完成全部车库封顶及主楼出正负零,是四个标段中唯一完成业主制定的春节前进度目标的标段。

春节后,一开工,唐泽铭便又给自己上“发条”,工程进度更是在紧张有序中进行。俗话说春寒料峭,但是施工现场却是一片热闹场面,5月份更是创出单月完成10层结构施工的纪录,部分单元已经封顶,比计划节点工期提前30天以上,比其他3个标段分别快1到3个月。

实现业主的节点目标不仅要速度,但在“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还必须保证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

“面对施工难题,创新,是解决工程难点最好的办法。”唐泽铭说。

工程底板从东到西396米,单层2.43万平方米,按照常规方法,每隔40米就要设置一个后浇带,如果是这样就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唐泽铭针对这一特点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并提出采用“跳仓法”的施工工艺,即像下围棋式的开仓——跳仓——封仓。经过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了专家论证,最终设计方同意了采用“跳仓法”的施工方案,取消了总长4359米的后浇带。这一措施,不仅省去了后浇带单独支撑体系等,而且大大缩短了工期,为地下室外墙防水、回填土、水电设备安装提早插入提供了条件。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仅此一项技术措施就节约成本80余万元。

结构施工中,唐泽铭提出采用钢拉片式铝合金模板体系,不仅整体美观性较好,混凝土墙面没有孔洞,避免了墙体渗漏的隐患,也节约了费用,加快了工期,减少了墙体斜向支撑体系,该技术还获得了2018年度北京市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成果一等奖。

毫不手软 抓出“明星工地”

在工程管理、技术创新、质量管理做得有声有色的唐泽铭,抓文明施工也是丝毫不手软。

工程开工后,唐泽铭以扬尘治理为突破口,硬化了场地道路,绿化了现场及办公区,安装了硬质围挡、环场喷淋系统、雾炮机、洗轮机,购置了洒水车,设置了扬尘治理办公室,安装了与建委联网的PM2.5在线监测系统,加强了裸露土方的覆盖和车辆的覆盖等,现场始终保持良好的施工秩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

唐泽铭所在的工地也成了“明星工地”,先后接待参观学习多达800余人次;在业主组织的4次月度安全质量综合评比中,他获得了3次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市住建委发布的全市16个通报表扬项目中,后北营安置房二期项目是通州区唯一受到表扬的项目。目前,通州区后北营安置房二期项目施工进度遥遥领先于其他标段,项目已顺利通过结构长城杯金奖的第一次验收,申报的北京市绿色安全样板工地已通过集团和区住建委的验收。

有付出就有回报,唐泽铭圆满完成工程一个又一个节点目标,为北京城建集团赢得了声誉的同时,他被集团公司评上了“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褪去学生时代羞涩的建筑者也用奋斗为青春谱写了一首赞歌,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本报记者 杨琳琳/文 通讯员 刘时新/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