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足迹
3上一版  下一版4
 
从本土文化中 寻找设计灵感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本土文化中 寻找设计灵感
——访北京世园会生活体验馆主设计师郑世伟
 

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北方村落;

这是一个洋溢欢乐的热闹市集;

这是一个带我们回归田园的地方;

这是一个倡导绿色生活理念的体验馆。

前不久,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体验馆竣工后,进入调试阶段,正向世人展现最初的设计理念。

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该馆的主设计师——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第三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建筑师郑世伟。

源起

郑世伟在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从事建筑设计与研究工作17年。先后参与国家级、省市级重点项目和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项目十余项。代表性作品包括:北京通州行政副中心A2市政府项目,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活体验馆,奥林匹克体育公园文化综合区城市设计,苏州市吴江中学,仙鹤湖鹤鸣居,赤峰体育中心,招远市第二中学,西安大明宫国宾馆等。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在学术研究领域,郑世伟作为专项课题负责人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域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新方法与示范”。先后在《建筑学报》《城市环境设计》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承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方地区LOFT产品研究》和《城市历史城区更新与改造中的城市风貌设计》科研课题。2013年主编出版了著作《建筑十四室记》。

郑世伟将每一次设计实践活动都看作是一次对文化、对社会、对自然、对建造以及人本身的思考,并做出有创新性的、合理的应对。从本土文化中寻找设计的灵感与线索,让每个建筑作品具备可靠的文化上的支撑与依托;希望每一个建筑作品都能对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让建筑创作面对现实生活解决社会问题。关于北京世园会生活体验馆,郑世伟希望此馆为游客们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田园集市,体验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受到中国传统园艺文化与园艺科技创新带来的快乐。

感受“我一说你就知道”文化

郑世伟是陕西人,今年43岁,2001年,郑世伟硕士研究生毕业,在导师的引荐下,来到中国院(原建设部建筑设计院)方案组工作。首都、部院、方案组,这一切都让郑世伟充满期待。

郑世伟清晰记得来中国院方案组的那一幕,在部院二号楼二层崔愷的办公室里,他翻看着郑世伟的作品集对他说:“部院不是赚钱的好地方,但是想扎扎实实地学建筑没问题。”“来了就好好干,理想远比什么都重要。”

就这样,郑世伟开启了方案组的工作。郑世伟告诉记者,在方案组为期两年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积极而充实。这里的氛围类似于学校和企业的中间状态。同事们之间多以师兄弟相称,少有陌生感。使得这些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很适应,当然也没有产值的压力。崔愷当时是院里的副院长,可在大家心目中他更像是一位老师、不怒自威的师父。很长一段时间郑世伟都称呼崔愷为崔老师。

“我一说你就知道……”在方案组有这么一句口头禅。它的含义大概是:不用太多解释,大家都心领神会。在崔愷带领下,几届方案组不断磨合,不断传承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认同和语境系统,让大家在创作上更加默契。通过两年的磨练,郑世伟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建筑师的角色转换,掌握了建筑师执业的基本技能,也清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信心满满,胸怀理想。

找到本土设计方向

2003年,郑世伟离开了方案组,先到建筑一所工作了两年,2005年去建筑院方案室负责建筑创作,2007年又成立了建筑十四工作室。郑世伟是当时院里最年轻的室主任,创作、管理、经营都要管,压力很大。团队成员大多是新毕业的学生,郑世伟多少也承担起了师父的角色。

“这对我而言是一份责任,对集体而言也是一种传承。我更加严以律己,也尽力地言传身教。我把在方案组时期学到的工作方法和组织经验借鉴过来,把崔老师提倡的四个风气——创作的风气、合作的风气、学习的风气、自律的风气作为工作室的座右铭,与团队一起不断摸索和调整,几年下来收获颇丰。”郑世伟说。

崔愷提出的本土设计的理念正是代表了主流建筑师的立场和价值观:即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有针对性地、理性地解决设计中有关自然、社会、政治、文化的具体问题。郑世伟对此深感认同。

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2010年底,在崔愷院士的带领下,郑世伟团队中标了奥林匹克公园文化综合区的城市设计。

文化综合区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是城市中轴线自天安门广场、故宫紫禁城向北延伸而来的国家级文化中心区,它的目的是在国家层面展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在城市层面盘活这块优质的城市土地;也为市民提供一处高品质的文化艺术交流场所。

团队基于国家层面对宏大叙事的主题需求提出了共享平台的概念:希望新建的国学中心、美术馆、工艺美术馆、已建的科技馆这些国家级文化艺术建筑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共享的平台上表达各自的独特性的同时,和谐共生,积极交流。

从城市运营的角度出发,团队提出了城市织补的概念:把这块因2008年奥运会而被孤立出去的土地通过交通组织、功能、空间景观等重新织补到城市空间里来。运用社会化运营的策略:以商业作为媒介,让这个国家级的文化艺术区能更加开放、包容,良性地运转。

另外,关注人在其中的体验:创造宜人的、放松的小尺度空间;让这个区域更加的开放,更具亲合力和活力;引导市民参与到愉快、积极的公共交往中去。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2工程,其中,崔愷院士作为总指挥,郑世伟担任副设计主持人及项目经理一职。中国的行政办公建筑应该具有哪些特征和什么样的表情,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话题。

“崔老师用六个词表达了团队的理念与立场:本土、绿色、集约、共享、朴素、典雅。”郑世伟说。

行政副中心规划布局采用集约高效的组团式布局。大型公共功能设施集中设置于中心区域,为整个园区服务。最大程度节约土地。

整个园区借鉴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创造出一系列廊院相连、步移景异的园林化办公空间,利于积极的公共交流的产生,也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设计生活馆一开始就考虑长远

“作为北京世园会生活体验馆的主设计师,最开始投标我们并不抱太多希望,因为当时有很多强劲的设计对手。北京世园会有多个场馆,崔愷院士询问我们团队做哪一个最有把握?我们经过分析,认为团队设计理念与世园会生活体验馆甲方的要求很一致。”郑世伟说。

“那你们就精心准备生活体验馆的设计吧!”得到肯定后,郑世伟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

考虑到奥运会等各种大型活动一旦结束后,很多场馆都成了摆设或者直接废弃,郑世伟的想法是,世园会生活馆既能当时用,也能给以后用。靠着平时在世界各地现代化街区参观考察的积淀,郑世伟找到了灵感,决定将生活体验馆进行分模块设计,世园会召开时,可以供大家参观体验,世园会结束后,每一个模块还可以改造利用。

没有背负太多压力,郑世伟带领团队,凭借深厚的设计经验,快速完成了设计。

“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郑世伟没有想到,最终开标时,团队的设计获得甲方的一致青睐。

很像北方的自然村落

中标后,郑世伟带领团队设计北京世园会生活体验馆项目。设计之初,任务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展陈内容。团队设计的出发点就是要营造一个充满温情的北方乡村,一个充满乐趣的热闹集市,身处其中感受中国传统园艺文化和现代园艺科技带来的智慧和启发。回到城市拥挤的家里也能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都市田园。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最初现场踏勘的时候,基地中一条苍翠浓荫的柳荫路,让郑世伟想起了李白的诗句,也给团队提供了设计的灵感:何不守着现状的这条柳荫路把生活体验馆营造成一座属于这里的美丽村落?这个“村落”与这里的山水格局、气候条件、人文风土,甚至于质感和味道都妥帖在一起。远山近水、果树麦田、街巷纵横、房舍人家。让城市里的人重新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的美景,品味园艺作物的醇香。

生活体验馆用地处于世园会园区的东北隅,远望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北邻妫河,它是整个园区距离延庆城市核心区最近的一座展馆,大约只有四五公里,因此它成为衔接城市与田园的重要节点。生活体验馆南面和西面,在展会期间是国际会展区。上千家参展商的临时展位设置于此,丰富的展品和热闹的人群将会与生活体验馆产生很好的互动。

郑世伟告诉记者,一条南北走向的现状路穿过场地,路两边多是11年树龄高约15米的旱柳,为场地增添了许多生气。设计依托柳荫路,参考传统北方村落的尺度,建立起一个纵横交织的街巷网络,青砖铺地,尺度宜人。将游园的人群自然引向这里,16个27米见方的建筑模块,营造出一片开放的生活聚落。为了顺应整个园区的空间态势,团队把建筑体量处理成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面对园区打开,形成了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空间形态。外围被田地果园、池塘湿地等乡土景观所包裹。

“场馆封顶后,大家前来参观,纷纷说感觉生活体验馆不像是刚修的,很像北方的自然村落。”设计中郑世伟决定保留这条林荫路,最终到生活体验馆建成时,成为整个生活馆的一大亮点。

要为中国人留住乡愁

郑世伟说,建筑组群的外界面选用了比较自然、拙朴的,能够反映延庆地区建筑特征的材料:从妫河里捞出来的石头垒成石笼墙、用青砖砌成的花格墙、木格栅墙、就地取土筑成的夯土墙,以及有一些美妙色差的灰瓦屋面。

团队希望这个“村落”是充满乐趣与活力的,像一个热闹的市集。丰富的展品,奇妙的体验,欢乐的人群,都成为展览的一部分。

一条斜向轴线,把麦田景观、主入口广场、景观中庭和休息区串联了起来,又为这四个空间赋予了意义,形成了一条生动的景观文化轴。

建筑的前区以“播种”为主题。一片开阔的麦田,一垄垄、一行行,让游人感受作物的四时变化,体验春耕秋收。主入口广场以“生长”为主题,一片果树林,为广场上的游客提供一丝阴凉。青砖铺砌的地面,青青的小草会从砖缝间生发出来。一座覆盖有麦秆的茅棚是为游客提供导引、寄物等功能的游客中心。这片广场是室外活动的核心,会经常性地为游客举办愉快的节庆活动,充满勃勃生机。景观中庭的主题是“灌溉”。在27米见方的空间里设置了一条连接一层和二层的坡道,蜿蜒曲折。成片的茶田和花海遍布坡道两侧,阳光从侧天窗透过格栅漫射下来,使得中庭五彩斑斓。一条小溪顺着坡道缓缓流下,汇到一层的景观池中。它是一套自动控制的可循环灌溉系统,为植物提供水分和养料。中庭四周的墙壁是镜面玻璃,将这个美仑美奂的空间映射成一个没有边际的超现实场景。轴线的收束是以“丰收”为主题的餐饮休息区。空间的焦点是一个巨大的谷仓形状的装置,表面被各种果实所覆盖。谷仓底部的一个机器展示将果实变成饮料的过程。

主展馆是最大的一个室内展馆。分为自然园艺、生活园艺、智慧园艺三个部分。三者在空间上可以灵活划分,设计上采用装配式隔墙系统来实现。展览方式上突出体验和互动,让人们直接参与到果、菜、药、茶这些中国传统园艺作物从种植采摘、加工制作、文化推广、交易食用的各个环节中去。

众创馆是分布在主展馆西、南侧的六个单层独立单元。它们作为配套功能为游客提供服务。有餐厅、咖啡馆、影院、书店、艺术馆、工作坊、多功能厅和接待室。充满活力的功能,开放而友好的界面,和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融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公共交往空间。

郑世伟说,对于建筑本身而言,生活体验馆在形象上不需要表达太强的纪念性和标志性,轻松、质朴、优美、简洁,凝练出美丽乡村的韵味,也做好人群活动的背景与容器。在建筑和街巷尺度上更加舒适、宜人,人们自由地穿梭其间,探索生活的乐趣,随时可以驻足邂逅一个惊喜。在空间上包容性更强,适用性更强。每一个单元空间就像一方盆景,可以承载各异的场景,满足多种展陈和使用方式。总之,人们在其中能否愉快的交往和体验才是评判这个建筑成功与否的关键。

傍晚时分,月上山头。周围的果园池塘里,蛙鸣虫唱。多彩的灯光从建筑里弥漫到街巷中。广场上人头攒动,果树上、麦草垛上也爬满了儿童,一场晚会即将开始。这里又将是一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链接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经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批准、国际展览局认可,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承办的最高级别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于2019年4月29日至10月7日在延庆区举行。

北京世园会园区即将进入全面试运行阶段,届时绿化施工、运营体系、安保体系、物流运输将同步启动;4月中下旬,园区将陆续完成室外展园建设全部工作 、花卉植物材料最终布展以及相关设施设备的联调联试工作。

世园会筹办工作已进入最终冲刺阶段。门票预售已经开始,预售期间(1月20日 -4月28日)销售平日普通票、平日优惠票、指定日普通票及指定日优惠票。部分优惠票需在会期至现场窗口持优惠证件购买。

□本报记者 马超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