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人物
3上一版  下一版4
 
松岩:京剧团团长的“花样”传承
勇做安全工作的时代弄潮儿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9年1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松岩:京剧团团长的“花样”传承

松岩(右一)教授京剧知识
 

他出身梨园世家,耳濡目染,爱上京剧。他功力扎实,头脑灵活,是享誉业界的“美猴王”。他临危受命,改变思路,救活了即将倒闭的剧团。他编演话剧,用另一种形式,坚守责任。他就是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

出身世家 武功扎实

松岩出身京剧世家,父亲在当时的北京京剧团工作,是一位“箱官”。在剧团里长大的松岩,从小耳濡目染,也慢慢爱上了京剧。七八岁开始,松岩每天跟着妈妈坐头班公交车去老师家里练功。那时,除了黑漆漆的胡同,他印象最深的还有老师的抽打。“不过,行里人都说,老师打你那是往你兜里塞钱呢。”松岩说,学戏的孩子懂事儿都早,再疼也能熬过去。

1977年,13岁的他考上了风雷京剧团的“团代班”。风雷京剧团可是北京南城一家历史悠久的京剧团,剧团前身“民乐社”成立于1937年。之后,他拜武生名家“茹派”传人茹元俊为师,开始专攻武生。

松岩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得最扎实的,自然也是吃苦最多的。每天早晨五点钟,他就会跑到陶然亭公园吊嗓子,寒暑不辍。在练功棚里,他扎起重好几斤的大靠挥舞刀枪,汗流浃背也不停歇。为了练好高台旋子720度,他被摔得大胯红肿,步履艰难,可还是忍痛不停训练。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京剧演员,需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身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孤独。”松岩说。

转变观念 走出剧场

人们常说,天道酬勤。20岁的松岩,凭借着在《界牌关》中出色的演出,获得了全国京剧大奖赛荧幕奖。特别擅长猴戏的他,还凭借《闹龙宫》一剧获1992年北京市中青年戏曲调演集体奖和个人表演奖,一举成为北京京剧界小有名气的“美猴王”。

个人的成功,并不能阻止行业的衰落。此时的梨园行已经不复往日的辉煌,剧院里也开始慢慢变得冷清。没戏演的时候,他卖过服装,当过武师,但他从来没有把京剧扔下,每天还坚持练功。

1996年,32岁的松岩被提为风雷京剧团副团长,此时恰逢演出不景气,剧团面临生存危机。

“剧团有180多人,因为经费短缺,每年只能开出60%的工资。更别说其他的排练、服装、演出、道具等费用了,许多演员不得不转行谋生。”在松岩看来,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转变观念,“社会需要京剧,但京剧自身也必须顺应形势,走向市场以求得新生。我们这样的小剧团,不能跟在大团后面,要嗅到市场先机。所以,我定下规矩,只要不违反京剧规律,什么都可以妥协。”

剧场没有演出,他们就走出剧场。不管是新年晚会还是楼盘开盘仪式,凡是需要京剧表演的地方,哪怕只有一分钟,他们也会接。那时,松岩还从团里挑出30多人,承包了恭王府的京剧演出,一年演出200多场,为剧团争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他也成为首都京剧界第一个拥有固定演出场地的“承包户”。

尝到“第一桶金”的甜头,松岩带领剧团努力开拓市场,演出足迹遍及京城,演出的场次也逐年提升。在2001年至2002年间,剧团演出竟达到793场,创造了当年北京市所有演出团体的演出数量之最。

升任团长 创作新戏

松岩在业内的名声越来越响。2001年,37岁的他成了剧团历史上最年轻的团长。

作为剧团一把手,行政事务和应酬增多了,有人担心他会脱离舞台。他笑笑说:“作为演员,黄金时间有限,没戏演痛苦,工作量大了又辛苦,我宁愿辛苦也不愿意痛苦。”

其实,这位新上任的团长是个“拼命三郎”。2008年,在《金翅大鹏》演出中,他从高空翻身落地时跟腱断裂。可他不露声色,坚持把戏演完。2012年,他带团到张家港市演出,重感冒仍咬牙坚持,边喝药边演出。

2005年6月份,松岩接受了一个艰巨任务:担任北京“奥运口号发布会”上唯一的京剧节目《东方神韵》的导演。演出方有个“不近人情”的要求:既要把京剧的宏伟场面表现出来,还要把京腔京韵和西洋电声器乐融合在一起,而且演出时间要精准控制在4分零11秒。这次演出,松岩调动了北京市各院团演职人员共百余人,经过精心编排和策划,让演出从整体设计和艺术创新等方面都达到了高水准。

尝到了创作甜头,同年9月,松岩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打造出高水平的演出剧目《武松》。此剧以新剧本、新设计、新形式的特点突破了以往京剧传统的表现形式,成功塑造了“武松”形象,获得了专家和戏迷观众的好评。

编演话剧 传承国粹

善于创新的松岩,2015年再次出手,这次他送给观众的不是京剧新戏,而是一部京味儿小剧场话剧《网子》。

这部由松岩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演绎了清末民初梨园行的酸甜苦辣,折射出百态人生。以京剧演员勒头的重要工具网子作为故事的引线,让观众了解京剧后台勒头、扎靠等技艺,此外梨园戏班中水牌子写法、祖师爷摆牌、盔头戴法、封箱、服装等各方面创作都十分严谨。

万事开头难,《网子》创作初期,剧团就遭遇了资金不足的窘境。松岩介绍说,最初,西城区委宣传部支持他们创新,给了50万元的启动资金,但仍有50万元的缺口,他就只能自己想办法。“我天天算计,儿子松天硕的导演费免了,可以省几万元;剧团的盔头道具都是现成的,也能省下来;其他方面只能拼面子省钱,总算紧紧巴巴地把戏立起来了。”

随后,松岩带领《网子》剧组随北京市外宣办“京味儿文化之旅”赴台湾。演出当日,高雄社教馆演艺厅座无虚席,一次次响起掌声。松岩用国粹实现了南北文化大融合。现在,三年时间,《网子》已经演出近百场,利润达到数百万元。

京剧人做话剧,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可松岩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如何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如何让年轻人接受这项艺术。“继承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国粹艺术,我责无旁贷。让京剧走向世界,我义不容辞。”松岩坚定地说。

【对话松岩】

午报记者:您最近正在忙些什么?

松岩:就是排练、演出。1月13日,刚在人民大学演了两场《网子》,反响还不错。《网子》是2015年上演,比较成熟了,但我们每次演出前,都要排练。因为每个剧场的条件不同。大的改动没有,小的改动不断。年后还准备进行全国巡演。

午报记者:我听说咱们有一个“梨园三部剧”,能完整介绍一下吗?

松岩:“梨园三部剧”都是围绕着梨园行的故事展开的,第一部就是《网子》,2015年首演。第二部是《缂丝箭衣》,2018年开始演出。第三部我们刚刚完成剧本创作,叫做《好角儿》,预计今年4月中旬开始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

午报记者:身为一名京剧演员,为什么想到要做话剧?

松岩说:我一向喜欢看话剧,大概是北京看话剧最多的京剧演员了。京剧是个金色宝库,很多人只知道在宝库边上高谈阔论,却没有找到一个能让人了解它、喜欢它、主动踏入这个宝库的门口。我始终觉得,有一条路,可以把曲高和寡变成大俗大雅。

午报记者:您希望通过话剧的形式,吸引年轻人关注京剧,那么效果怎么样?

松岩:有一家文化公司做过统计,《网子》75.6%的观众都是年轻人。有一个年轻人像刷网剧一样,把这部戏刷了五六遍;还有的观众看完这部戏的第二天,就去长安大戏院给全家买了京剧票。

□本报记者 陈曦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