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北京两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非遗”传承困境一一得到立法回应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9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非遗”传承困境一一得到立法回应
配套政策一年内将进一步细化
 

《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于1月20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从今年6月1日起实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普及。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应在条例实施起一年内,在内容、办法、程序上通过制定配套政策进一步细化。

【立法意义】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为什么对非遗如此重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清介绍,作为北京历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具有历史悠久、多元融合、博采众长等特点,延续着北京的城市历史文脉,凸显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张清表示。

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传承北京历史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形成全社会公同保护非遗的氛围。

【北京非遗概况】

12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传承积累了极其丰富的非遗资源。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介绍,截至2018年6月底,全市已普查非遗资源1.2万余项,其中昆曲、京剧等11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相声、抖空竹等126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北京评书、京绣等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73项,北京面人、拉洋片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9项。

国家级、市级、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分别有101位、252位、731位。全市已经建立国家、市、区三级非遗代表性名录保护体系。

【传承难点】

“没人、没钱、没销路”是普遍面临问题

作为首都特大城市,非遗保护也面临特殊的挑战。张清介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非遗所依存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更易受到影响和破坏;人口快速流动,信息获取渠道极大丰富,一些非遗受众持续减少;生活成本高,传承缺乏场地,学徒收入低,“没人、没钱、没销路”是传承人普遍面临的问题等等。

双彦是泥塑(北京兔儿爷)传承人,于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自幼接受家传,从7岁开始学艺,从艺经历已近50余年。双彦的院子,超过三分之二分给了泥彩塑。一间库房、一间工房,剩下用来居住的房子里,其中的书房仍摆满毛笔、颜料和各种泥彩塑。

双彦告诉记者,包括儿子、侄子在内,目前,京城只有他们三个人做传统的“兔儿爷”泥塑。作为民间传统艺术,收徒授艺似乎是极为郑重谨慎的一件事,然而,双彦却表示今时不同往日。“没有人喜欢学这门手艺。”究其原因,双彦说:“首先这门手艺赚钱少。”目前,双彦销售彩泥塑主要靠的是熟人,收支仅处于平衡状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做泥塑特别枯燥,一坐就是大半天的时间,现在很少有孩子坐得住。”

【解决问题】

场所、资金、传承方式等方面提供法律依据

条例出台后对代表性传承人有哪些支持措施?市文化局副局长庞微介绍,首先支持团体传承人。北京市非遗条例突破了过去一个项目只有一个代表性传承人的惯例,首次规定团体也可以作为传承人,这对于集体共同传承的非遗项目来说具有积极、长远的扶持作用。

同时,为代表性传承人提供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场所。计划利用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等,为代表性项目的保存、研究、宣传、展示、交流等提供场所。例如,将积极推动行政副中心北京非遗展示空间的建设,同时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石景山区非遗保护中心的一批传承人工作室和展示空间将陆续运营,传承人的传承展示场所将更丰富、更多元化。

在传承方式上,在继续保留传统“收徒传艺”传承模式的同时,将通过现代教育体系拓展传承方式,如在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间的贯通培养项目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按照规定实施学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到学校兼职任教、建立工作室等,拓宽传承面,促使非遗传承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相适应。

除了直接给予传承人的扶持政策,更多将通过发挥政策、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非遗保护环境。如利用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全市已认定的清华大学等35所大中小学“北京市非遗培训基地”,北京珐琅厂等15个“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民族乐器修复等3个“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分别予以奖励。通过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过去3年共投入资金7500多万元,支持了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团开展的涉及非遗的92个项目。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如何贯彻】

一年内制定配套规章进一步细化

立法只是实现法治的第一步,比立法更重要的是守法和执法。市人大法制办副主任王德林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应立即组织系统内的学习,使相关工作人员深入理解各项规定,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要大力宣传普及条例,让非遗传承人、项目保护单位、相关社会组织、公共文化机构、新闻媒体、学校、社区等非遗传承传播主体,尽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条例建立健全了多项制度,但有些制度无法详细规定,需要在内容、办法和程序上通过制定配套规章进一步细化。王德林介绍,根据《北京市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例》的规定,对法规中明确要求有关机关作出配套具体规定的,“有关机关应当自法规施行之日起一年内作出规定”。

据了解,本市各部门将继续完善非遗保护相关制度,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庞微介绍,目前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相关政策。同时,市人社局、市知识产权局、市教委、市民族宗教事务委等十多个部门将组成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按照职责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将为条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市人大常委会将适时开展以执法检查为主要形式的监督。

【各方举措】

多校探索多途径推进非遗进校园

近年来,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开始,教育部分两批建设1500所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非遗项目在传承项目中占比近55%。

有不少北京市中小学,如北京市赵登禹学校、灯市口小学等,通过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会、社团活动、社会大课堂等途径,组织学生学习体验并动手制作非遗项目和产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

王磊是朝阳区区级非遗项目孙氏剪纸第四代传承人。如今,王磊的剪纸技艺传承已经不仅是家族式传承,而是走入朝阳区中小学,向更多的孩子普及。王磊如今在4所中小学长期上课,每周4节,他所教的孩子每学期都能上12节左右的剪纸课,掌握基本的技术和鉴赏能力。

近800非遗传承人进北京高校研修培训

2016年至今,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8所院校,开展了针对全国及京津冀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培训。

研修培训涉及漆艺、皮影、玉雕、京绣、剪纸、景泰蓝、雕漆、花丝镶嵌、评剧、昆曲、京剧、民族服饰制作等非遗项目,培训非遗传承人群学员近800人。

非遗保护各区在行动

目前东城区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聘请专家组成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还聘请了200多名社区普查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将一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又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记录在案,汇编完成非遗普查项目汇编。

西城区非遗展示中心将进行深化改造,通过整体规划和功能调整,改建为集“演”“展”“传”“记”“阅”五个功能为一体的西城区非遗剧院。

海淀设立的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目前增至每年200万元。每个区级非遗项目每年补助8000元。同时,积极争取市级资金近300万元。

【各方声音】

市人大代表钟连盛:

利用腾退空间建立非遗展示园

市人大代表、国家级非遗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人钟连盛建议,相关部门应该研究选取专门空间,建立非遗展示园,用以传承、创新、传播、弘扬非遗项目。

他说,当前,一些有条件的非遗大师工作室、老字号企业都建立了博物馆,展示非遗项目的作品和历史。而更多技艺尤其是民间技艺,没有很好的条件进行常态化展示,只能在一些非遗展会和传统节日期间进行有限展示,很少有机会被公众了解。

钟连盛建议,建立非遗体验园区,让非遗能有更多的展示空间。“随着疏解整治的推进,可以利用一些工业转型升级后腾退的空间,建立起非遗展示体验基地。”

市人大代表万建中:

聘非遗大师为教授提升社会地位

市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认为,推动非遗传承人的培育,首先要给予一定的政府资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才能一心一意从事非遗职业和教授徒弟。同时,亟待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这也是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的关键。“非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文化瑰宝,非遗从业者应该是荣耀的,但目前这种荣耀感还没有表现出来。”

【传承人期望】

兔儿爷传承人双彦:

租金上给予优惠政策

双彦说,现在兔儿爷传承人生活状况有了提升,国家每年会给他提供两万元的带徒津贴。不过,兔儿爷过度的商业化也引起了他的担忧,“北京城现在做兔儿爷的很多,但纯粹为了做生意的占大多数,兔儿爷背后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却被忽略了。”

双彦希望,相关部门有一些优惠政策,比如在房屋租金上,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

工艺美术大师徐思庆:

期待细则出台提供有力支撑

北京市通县靛庄花丝厂的徐思庆是工艺美术大师。“对于非遗怎么保存保护,传承人怎么认定等问题,条例有了相当的细化。”徐思庆介绍,“北京市通县靛庄花丝厂是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在景泰蓝传统制作的基础上,又在材料、工艺方面进行了创新,颜色更靓丽。此前有人质疑这还是传承吗?条例出台后,这点困惑没有了,因为条例规定不只是要传承,还要发展创新,创新得到了认可。”

□本报记者 周美玉/文 陈艺/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