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它身跻贵州四大名镇之列,明崇祯十一年,驴友始祖徐霞客路过青岩,写道:“青岩其城新建,城中颇有瓦楼街市,是贵省南部要害。”这个深藏于西南腹地的低调古镇,竟因一部《寻枪》而荣登娱乐头条,自此,人们循着姜文的身影,踏上这方土地,揭开神秘的面纱,那精湛原始的明清古建、纵横四方的青石板路、云贵第一状元府第、中西文化四教并存、古之屯堡军事要塞……一一展现在世人眼前。
山地兵城军事要塞
青岩,乍听名字,就刚猛得很,它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乃兵家必争之地。大明洪武十年,朝廷为了控制西南边陲、防止苗人叛乱,在双狮峰下的驿道旁驻军建屯,始称“青岩屯”。洪武十四年,朝廷派30万大军远征滇黔,军队进入黔中腹地驻下屯田,军民同驻,遂演变为“青岩堡”。经多次修筑扩建,土城垣改为石砌城墙,四周城墙全用方块毛石垒砌,本地遍布山野的青石片相结合,远远望去,一派青灰苍黑,显得尤为朴实粗砺。古城依山傍岭,青灰色的岩石城墙雄踞关隘,全然一派山寨堡垒的架势,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
沿着石阶走到定广门城楼下,上筑敌楼、垛口、炮台。墙身上斑驳残迹,依稀能看到当年作为重兵要塞屯集的雄姿。明朝天顺年初,高坡苗王干巴珠常领兵袭击汉人移民之地,威胁朝廷的统治,朝廷以青岩为据点,发动著名的“石门山战役”,生擒苗王,送京师问斩。迄今石门寨二屯堡仍有摩崖石刻“永镇边夷”。到了明朝天顺元年,格波禄率领苗民起义震动西南,青岩又一次成为明军大本营,再次显示军事战备地位。抗战期间,日寇践踏国土,由于青岩古镇偏僻安全,八路军贵阳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点,将许多革命干部家属“接纳”到这里来,到了民国后期,又有红军及新中国的剿匪,续写着古镇与历史之间的传奇,这是一座应战而生的古镇。
青石青岩百年古建
贵阳境内喀斯特地貌,军民就地取材,以石当瓦,用石筑墙,每家每户都有青石筑就的围墙,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青石板垒筑的墙体,青灰色的石板、石墙、石柱、石瓦……铺天盖地的青灰扑面而来,似乎走进了石板铺砌的时空隧道,青石是古镇的硬度,那苍然的青灰石构建起青岩那坚强的骨架。古镇并不大,但镇上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600多年前“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的明清建筑格局,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一条唤作“背街”的石巷,那青石条铺就的路面经过风雨的冲刷洗礼,早已磨砺得如镜面般光可鉴人,泛着乌金般青黑的光泽,似乎飘飘摇摇穿梭了时光的隧道,向世人喃喃低语着岁月深处的彷徨,独具慧眼的导演看中了这个有着独特时空感的老街,倚着石墙留下了一个个经典的镜头,不经意间抬了下头,可以看到青岩的老房都有两个屋檐,一上一下的结构就像是人的眉毛和眼睛,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为了防雨防湿,这种“人体仿生学”民居“重檐悬山式”应运而生。牌坊是青岩的标识,古镇原有8座石牌坊,现幸存3座,一座贞节牌坊,两座百岁坊。赵理伦百岁坊上有八只石狮,清一色尾朝上、头朝下,人称“下山狮”,这等造型连艺术大师刘海粟都忍不住惊叹“实属罕见而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走近节孝牌坊,却让我感到一种无形的压抑和心头的沉重,沧桑厚重的石坊似乎欲说还休地私语,它们是活着的史册。
云贵第一状元府第
青岩人最引以为荣的当属坐落于状元街1号的状元府第,这里曾经走出了云贵两省唯一的文科状元赵以炯,状元府坐南朝北,大院正门一幅“琴鹤谱志,论语传家”的对联真切地传递了主人的雅量及对子孙后世的祈望,这是一座歇山式一正两厢的两进四合院,现仅存朝门、前殿、正殿和两厢,状元书房内供奉着科举排名、御批状元榜书,在状元卧室内有幸近距离触摸一套颇具云贵特色的清代家具。庭院里,两口矩形石质水井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两井仅相距二三米,井水清澈见底,水平面却有高低。导游说,水平面高的是状元赵以炯亲自挖掘的,水平面略低的是他的弟弟同榜进士赵以煃挖的,显然,哥哥“水平”比弟弟高,故一举夺魁,这大概就是“行家里手”所谓的风水之说。当地人还经常带孩子,打这口井里的水来喝,沾沾状元公的才气。
我在状元府徜徉良久,漫长的岁月,将尘世间许多人和事化为尘烟,唯有那精神和文明的丝缕,仍在时光深处流光四溢。状元是青岩的标签,因状元衍生出来的青岩卤猪脚也成了古镇“网红”美食。据说当年,赵以炯为考取功名,经常秉烛夜读,有一天深夜去北门小吃摊上用夜宵,点了两盘卤猪脚,吃得赞不绝口,赴京赶考时,还“打包”一锅卤猪脚当干粮在路上吃,后来金榜题名,衣锦还乡,卤猪脚也一举成名,便被誉为“状元蹄”。
□申功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