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母亲的“乡言土语”
科幻的力量
那些与吃有关的年俗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幻的力量
——《湮灭》读后感
 

《湮灭》这本书初读给人的感觉是恐怖、惊奇、沉闷,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作品整体背景不清晰,信息不明确,把所有奇异、无解的内容,都归为“外星闪光”的影响。不可否认,这种做法为作者和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发挥空间。

四个人稀奇古怪来到一个与世隔绝、光怪陆离的世界,不知何去何从,队友敌人不分,甚至谁是至亲也不知道;不知接触的是什么,也不知攻击自己的是什么;队友稀奇古怪地失踪,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并且这一切直到最后也没能完全说清楚……话又说回来,没准作者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体现他的“怪诞”之风。

和《湮灭》对比起来,大部分经典的科幻作家,例如凡尔纳、阿西莫夫、叶永烈和刘慈欣等等,他们的作品多是沿着发现问题、解释问题、验证理论的逻辑线展开,输得清清楚楚,赢得明明白白,让人感觉痛快淋漓。并且,绝大部分的科幻作品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积极的现实意义——虽然科幻的本质仍是一种幻想,但同时也有着前瞻性,甚至是科学性。

1869年,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地在海上航行。对当时的人类而言,“鹦鹉螺号”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但估计凡尔纳本人也没想到,在他逝世后不到半个世纪的1954年,人类第一艘核潜艇便诞生了,并且被命名为“鹦鹉螺号”。在凡尔纳的另一部作品《从地球到月球》中,人类通过一门超级大炮登上了月亮。  1969年,凡尔纳逝世之后的64年,人类正式实现了登月的梦想。美国著名天文学家萨根说:“很多科学家矢志献身于太阳系的探索,就是首先受了科学幻想小说的影响。”

科幻作品激发了人类的想象力,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 它带给人类更多的思考,激发了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特别是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一部《湮灭》就能给我们如此多的思考,我觉得加强对下一代科普的培养,让生活中的科学元素更多一些,会更有趣、更美好。

□丰台科技园 习芸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