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西山:一本未展开的文化大书
主讲人介绍: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9年1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西山:一本未展开的文化大书
——西山中外珍贵历史文化拾珍
 

北京西山素有大小之说。如果说“大西山”为京都宝地,“西山”则是镶嵌在宝地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北京西山是一部贯穿古今的‘史记’,是北京人触摸历史、研习历史的学校,是八方游客发掘文化、欣赏艺术的胜地,是莘莘学子丰富知识、提高素养的课堂。”北京西山的文化记忆是纷繁复杂的,是悠久绵长的,是深邃厚重的,作为北京建城基础的西山,它不仅养育北京城,而且时时荡漾着北京人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怀。

法国文化与西山的缘分

法国文化与西山的缘分,早在17世纪、18世纪张诚与白晋等人在畅春园向康熙讲授西方科学新知,蒋友仁等人在圆明园设计大水法就已经有详尽的记录。他们同其他来到中国的法国同胞一样,以专著或者书信,将中国文化传回法国。20世纪上半叶,一批法国学者与中国学者携手在西山地区为中国教育与学术的现代化,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比如贝熙业与铎尔孟等人在西山参与创办中法大学,德日进等学者在西山深处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北京西山一带在中法民间交流中写下过重要一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距北京天安门以西约50公里的海淀西山,聚集过一批法国精英和民国时期的名人。中国知识分子与法国友人在海淀西山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和社会改造运动,中法大学及其附属机构是西山中法交流史迹的重要内容,李石曾、贝熙业、铎尔孟等人都曾在此执教,并努力改造当时落后的中国。中法文化交流事业在此蓬勃发展,由此形成了中法文化交流圈,形成了包括贝家花园、温泉中学、圣-琼·佩斯故居在内众多的交流史迹群。目前在北京西山地区大约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相关的历史资源22处,其中包括城内在王府井地区的4处,随着中法友好交流史迹群的不断挖掘,这些史迹群还在不断被发现。在北京西山的贝家花园隐藏着一段被淹没了半个多世纪的前尘往事,这是一个朋友圈改变两个国家的文明传奇。法国医生贝熙业常常在贝家花园里举办各种沙龙,法国外交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圣-琼·佩斯、法国汉学家、《红楼梦》法译本审校者铎尔孟、一生热爱中国皇帝的法国作家谢阁兰、民国元老李石曾等都曾是贝家花园的座上宾。

在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发掘、保护工作中,坚持史料与史迹结合、保护与发展结合的方法,注重史迹的真实性与发展的持续性。在史料研究中,通过考证考察,结合权威论证,北京市和海淀区编撰了《中法文化交流史迹资料整理汇编》《中法文化交流文集》《温泉中学往事》《私立中法大学始末记》《法兰西影响的中国革命者》《老明信片讲述赴法勤工俭学》《从小南园到温泉:百年前的西山开发》等近30份史料成果,对西山中法文化交流故事的介绍与传播起到了基础作用。

2005年12月7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演讲时的一段话:“许多法国现代政治家、文学家对中国文化都有很深的感情。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长篇杰作《远征》,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中完成的。”

2014年3月26日,法国媒体称法国政府“倾其所有”来迎接两国建交50周年之际来访的习近平主席。短短三天的行程中,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数十场活动,吸引了中法以及世界人民的目光。当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在巴黎戴高乐基金会接见了友好人士,这是一个仅有十余人参加的小型见面会,习主席在讲话中谈到:“中法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史不止50年,而是从几百年前就相互欣赏、彼此吸引。近代以来,两国民间交往日益密切,每个阶段都有很多感人故事,见证中法友谊的传承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贝熙业医生发扬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不仅经常给当地农民免费诊疗,还在抗日战争中给八路军提供帮助。”

2015年1月30日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法国总理瓦尔斯在国家博物馆共同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活动闭幕式并发表讲话。李克强在讲话中表示,中法都是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国家。50年前,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中法关系新的历程。50年来,中法关系发展为国与国之间交往树立了典范。

目前,北京市海淀区充分利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对外友好交流协会等机构的资源优势,借助北京社科院、北京档案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业优势,鼓励社会机构广泛深度参与,合力打造北京西山中法文化交流基地。

燕京大学的传说

1919年夏天,一位体貌清瘦、近乎秃顶、浓眉大眼的中年“洋人”,或步行,或骑毛驴,或骑自行车,频繁出现在北京城郊。每到一地,他时而用仪器观测,时而徘徊思索。最终,他在通往颐和园的公路干线上画了一个圈。几年后,一所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在这里拔地而起……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北京大学“这个校园,过去是美国传教士创建的燕京大学的所在地……”这个“洋人”传教士叫司徒雷登,他是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被尊为“燕京大学之父”。

1876年6月,司徒雷登生于中国杭州,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然而司徒雷登在内心深处早已把自己当成中国人,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无论怎样,仍执拗地以中国为家。他精心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东西,卧室墙壁上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司徒雷登一生的事业和心血都给了这个国家,他的父母、妻子、弟弟也葬在中国,中国是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他怎能割舍对中国的留恋?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华盛顿一家教会医院去世,享年86岁。他的葬礼是在中国民族乐曲《阳关三叠》中结束的。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燕京大学仅存在了三十三年,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拆散,院系合并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院校中。北京大学迁到燕京大学的校园。虽然燕京大学消失了,而燕京大学留给中国社会的财富:“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的燕京精神,从燕京大学走出来新中国各条战线上的人才,却继续谱写着燕京大学的传说。

西山故里黄叶村

一部划时代的巨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并生长在康熙王朝的簪缨世家,从曾祖父开始到他父亲一代,世袭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五次都以曹家的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都在曹寅任内,这种与封建帝王特殊的亲近关系,加上长期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滋生地江南地区特殊的家庭环境,使曹雪芹直接而强烈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而雍正与乾隆时期曹家遭遇的两次祸变,又使曹雪芹真切地感受到封建家族盛极而衰的变故,这正是他能够写出《红楼梦》的客观条件。然而曹雪芹从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直到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去世这三十年左右的时间,是否生活在北京西山一代,并创作出鸿篇巨制《红楼梦》,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红学研究中若隐若现、无可回避的话题或课题。上个世纪20年代,新红学的创立者胡适根据曹雪芹好友敦诚的诗句“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从而断定曹雪芹曾在西山居住与生活;50年代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和《红楼梦》研究专家吴恩裕到香山一代采风,开展田野调查,把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互佐证,缩小曹雪芹居住的区域;1971年正白旗三十九号院老屋偶现“题壁诗”,从而进一步印证了之前的口碑资料,并由此建成曹雪芹纪念馆。

曹雪芹纪念馆原址所在地在清代属于正白旗旗营,正是曹雪芹生活和创作《红楼梦》之地。曹雪芹在西山的生活与创作,为北京西山留下了包括“西山传说”“曹氏风筝”“曹雪芹小道”等丰富的文化遗产。目前海淀区为了丰富北京文化创意内容、打造北京文化新名片、创建北京文化新地标,不仅由此创办了曹雪芹文化艺术节,目前已成功举办八届,而且启动实施“曹雪芹西山故里”的项目,将在历时几年的时间里,以北京植物园黄叶村为核心进行复建,以再现当年正白旗营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特征,这无疑是保存和构建北京西山文化记忆的有力举措。

在北京城市文化开发中,西山文化的开发具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西山文化是北京城市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所涉及到的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的中外历史名人和事件,对于西山的历史文化钩沉具有着抢救性的意义。

□主讲人:杜剑峰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