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曾经借祥子之口这样评价过这条街:“这儿什么都有,有御河、有故宫的角楼、有景山、有北海、有白塔、有金鳌玉蝀桥、有团城、有红墙、有图书馆、有大号的石狮子,多美,多漂亮。”
其实,老舍先生笔下的景色是朝阜大街的东段,而阜内大街则是朝阜大街的西段。阜内大街沿途虽然没有皇家建筑的气派,却多了市井生活的亲切。
阜内大街西起阜成门立交桥,东至西四十字路口,是北京最古老的大街之一,至今已有700年历史。阜成门的前身是元大都平则门,那时阜内大街称为平则门街。明正统年间,平则门改称阜成门,平则门街也就改称阜成门街。清乾隆年间,阜成门街被分为两段,从阜成门至沟沿(今赵登禹路)仍叫阜成门街,沟沿往东至西四牌楼,则称为羊市大街。1956年羊市大街的名字取消,统称阜内大街。
阜内大街两侧虽然没有辉煌的皇家建筑,但是文物古迹比比皆是。路北,从阜成门往东一字排开三座古寺:妙应寺、历代帝王庙和广济寺。
这条街上,不但有古迹,近现代建筑也不少。还记得鲁迅先生《秋夜》一文中的名句吗?“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先生的这处小院就坐落于阜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鲁迅与周作人兄弟交恶后,搬出“八道湾”大宅,不久便买下了这个四合院。1924年春天,鲁迅亲自设计改建了这座小院。这里成为他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1956年,这里被改建为北京鲁迅博物馆。
阜内大街路南靠近西四路口是中国地质博物馆。地质博物馆前身可追溯到1916年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创建的地质矿产陈列室。1958年建成了现在的馆址,后几经扩建成为今天一流的现代化博物馆。
地质博物馆对过儿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北宋末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寺庙最初的建筑,早已毁于元末明初的战火中。明天顺年间寺院被恢复重建。明成化二年,被赐名为“弘慈广济寺”。可惜的是,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被烧毁。现在留下来的建筑是1935年重建的。
出了广济寺往东走,在西四十字路口的两层转角楼是有名的西四新华书店。您可能不知道,这座建筑大有来头,它最初是为了给慈禧太后庆寿而建的。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慈禧本来想风光大办一场。原计划,生日当天她要在紫禁城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然后銮驾出西华门,走北长街,经西安门大街、西四路口往北,出西直门,直奔颐和园。沿途不但黄土垫道,清水泼街,还要搭建经坛、戏台、牌楼等景观。可是,1894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庆典泡了汤,沿途景观也纷纷下马。当时西四路口西北和东北的两座转角楼已经建成。如今,它们分属西四新华书店和工商银行。这两座建筑虽然说不上豪华,但是别具一格,记录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阜内大街全长虽然只有1.4公里,但步步是景。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