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葫芦,被他烙刻上精致的图案,摇身变成古色古香的艺术品。
一个小小的葫芦,被他赋予传承的使命,开创性地打造了葫芦文化产业。
他叫牛成果,是顺义有名的“葫芦牛”,老北京火绘葫芦第四代传承人。他不仅把火绘葫芦销出了国门,还把老北京火绘葫芦文化发扬光大,成立了农民合作社和葫芦艺术庄园,发挥产业力量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从香熏到电烙 他在葫芦上“妙笔生花”
在顺义区龙湾屯镇丁甲庄村,牛成果的家里被葫芦装点得古朴别致。眼前一架架、一排排火绘葫芦很是惹眼,以至于你很难将它们与眼前这位自称“农民”的中年汉子联系在一起。在这里,葫芦成了绝对的艺术品。大的小的,形状各异,葫芦外皮无一例外都烙刻着生动的图案,栩栩如生的老虎、相映成趣的花鸟、韵味隽永的山水……有的还被做成笔筒、香薰、茶叶桶,更添一分欣赏价值。
53岁的牛成果与葫芦相伴已经41年。
“很小的时候,我就看到爷爷用香在葫芦上熏烫出栩栩如生的图案,觉得特别有意思。”牛成果说,“火绘葫芦”在明末清初就开始由民间传入宫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故宫博物院还收藏着清代帝王遗留下来的火绘葫芦作品。
牛成果的火绘葫芦手艺是祖传的。牛氏火绘葫芦是老北京火绘葫芦的代表,始于清同治1874年,当时他的祖辈、镶黄旗满族人牛国和大胆创新,将火绘的香改用自制的无烟香进行创作。没有烟熏之苦,创作灵感陡增,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很多京城高官富贾慕名前来购买牛氏火绘葫芦赏玩收藏。
从祖辈算下来,牛成果是第四代传人,小时候,爷爷手把手教他火绘技法,直到有一天,他独自在小葫芦上绘出了像模像样的图案。那一年,他12岁。
“那时候都是用香熏,时间长了,眼睛也受不了。”日复一日,牛成果也想过放弃,但想到传承任务和自己确实喜欢这项技艺,他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种新型的火绘工具——电烙铁。那是他在部队当兵,当时一位山东的战友回老家探亲回来带了一个用电烙铁烙刻的火绘葫芦。“在葫芦上烙出来的画居然也可以这么古朴好看,看见它我觉得特别提神,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牛成果想着,自己有机会一定要尝试这种新技法。
直到他从部队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一把电烙铁,然后去潘家园市场买葫芦,他转了几圈,发现有一个人称“葫芦张”的小贩在卖白葫芦。“白葫芦是品质比较高的一种葫芦,比较适合制作火绘葫芦,每个要好几块钱,当时的钱值钱,我一咬牙,就买了回来练习葫芦烙画。”
因为电烙铁可以调温度,使用方便,烫出的花纹还有浓有淡,增强了立体感,非常适合烙画。凭借不懈的练习,牛成果熟练掌握了烙画技巧。“烙坏的葫芦数都数不清,手被烫得起泡更是常事。”凭着一把不到100W的电烙铁,结合国画的勾、皴、擦、染等画技,从山水画入手,牛成果把祖父传给他的经验应用于电烙铁上,烫出一个个精美的葫芦。
从国画到诗文
他一门心思钻研技艺
在呼唤工匠精神的时代,牛成果说,烙葫芦最需要的就是工匠精神。认真、细心、耐心,一点不能马虎。
在葫芦架下,牛成果喜欢坐在他的简易工作台上,开始烙葫芦,这样一坐就是一天。
“别看小小的烙葫芦,制作工艺讲究着呢!”牛成果介绍说,首先,从葫芦的选取上,要选品相好、色泽纯正、下脐端正、无残次的。此外,还必须有蔓,行话叫“有龙头”,蔓上有分叉的卷须最好,行话叫“龙须”。经过清洗、蒸煮、去皮、风干、打光等步骤,葫芦才可以绘画。
牛成果手里拿着的这把电烙铁,已经跟了他多年。烙铁尖就是笔端,要掌握好分寸和火候才能顺利完成烙画。这就要求烙画者在方寸之地,绘出山水、田园、人物,实现笔法细腻,意境深远,非常考验功力。
牛成果说,火绘葫芦,绘画是基本功。为了提升技艺,他曾拜师关国珍、李婵学习国画工笔狮虎长达8年,如今他绘的狮虎画尤其传神。此外,他还曾求师中央美术学院退休教授蒋慎学习传真艺术画像,书法艺术也同步得到了提高。他通过看书自学,钻研古代人物、花鸟、人物肖像等题材,创作出了《老虎出关》、《十二生肖》等许多精美的火绘葫芦作品。
“到现在我也不记得自己烙了多少个葫芦,但是觉得自己烙得最好的还是工笔狮虎画,圈内人见了也很佩服。”谈起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牛成果显得有点不好意思。
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在绘画传神的基础上,为了给葫芦烙画增添更多文化内涵,牛成果下的功夫不可想象。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发现别具一格的吉祥“藏头诗”,是他结合顾客的生肖及生辰八字而作,既有寓意、深意也要有情意、美意,这个小细节深受收藏者的赞赏和喜爱。
一个农民如何变成一位诗人?牛成果说,全靠自己学习。为此,他钻研了佛学、道学、诗词等科目,在历史文化知识方面增加积累,这也极大增加了作品的艺术价值。
“农家院再普通不过的水瓢葫芦,到了牛成果手里,像施了魔法一样,摇身一变为人见人爱的工艺品。”这是见过牛成果作品的人对他由衷的评价,他也因此被称为“葫芦牛”。他做的火绘葫芦,不止是潘家园和京城各大旅游商店的热销品,还被政府部门长期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礼品、民间工艺品馈赠给各级领导和外商、外国友人,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传承
他让老北京火绘葫芦放异彩
今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上,牛成果带着400多件火绘葫芦亮相非遗主展区,小小的葫芦引起了参观者极大地关注。在牛成果心里,他既是新型农民的代表,更肩负着老北京火绘葫芦传承人的使命。
火绘葫芦在老北京流传了几百年,一直备受皇族和老百姓喜爱。“雍正王朝的丰泽园有专门为皇帝种植葫芦的工匠师傅,大量的鸣虫葫芦工艺品和火绘葫芦工艺品由此产生。从几位帝王的珍爱到宫中的王爷、官吏的推崇使葫芦工艺品花样百出,工艺由简到繁,出现了许多稀世珍品。”牛成果兴致勃勃地介绍,葫芦谐音“福禄”,百姓信奉葫芦可驱灾避邪,中医认为葫芦可中和气场,压惊、镇静,道学、佛学都有对葫芦妙用的描述。因此,葫芦就成为大众心目中的吉祥物。
作为传承人,牛成果用心坚持了41年。除了凭借自己的创作,留下更多的货品。他想的是如何让这门流传几百年的老北京手艺,绽放出新时代的光彩。
为了让火绘葫芦更适应时代需求,增加市场认可度,他在继承先辈遗留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致力于利用现代工艺加以改进,在不破坏前辈传统工艺的同时,大胆创新,利用现代火绘设备,研究掌握了近三十种新技法,使火绘表现形式更加丰富,艺术水平更高,经多年研究形成了自有风格,在火绘艺术领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主要是通过改进烙画技艺,使画面效果更加鲜明,绘画题材也由原来的白描线条演化成现在的烙画色彩性。并且能使喜欢火绘葫芦的爱好者、创业者很快学会、掌握火绘技法。”牛成果表示,自己现在的作品跟早期风格就有所改变,还会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调整,这样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老北京火绘葫芦作品,从而将这个非遗文化传承得更广更远。
“传承人不能丢,我要一代代传承下去。”牛成果不仅自己烙葫芦、办合作社,还将自己的一身手艺传给了自己的女儿。现如今“老北京火绘葫芦”技艺已传至第五代。“我不认同传统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全心全意地教,我希望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牛成果笑着说。
转型升级
小葫芦上发展出大产业
在顺义,牛成果正和他的小葫芦一起,打造一个产业链条式的葫芦世界。
在顺义有一片绿色景观,你可以看到有上百种葫芦的葫芦艺术博物馆、体验火绘葫芦的葫芦工艺体验区、种植葫芦的科普观光长廊。这里叫北京吉祥八宝葫芦艺术庄园,被列入顺义区十三五发展规划,成为葫芦文化创意产业的典型代表。
把小葫芦做成大产业,是牛成果未曾想到的。他只记得,几年前,他的葫芦开始有名,慢慢地有买主找上门来。他的收入增加了,他开始想着怎么把这个事做大,一是坚定地传承老北京火绘葫芦文化,另一方面,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让更多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
2009年,牛成果把当地农民组织起来,牵头成立了“北京吉祥八宝葫芦手工艺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共同从事葫芦种植、葫芦手工艺品加工销售、观光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并被推选为合作社理事长至今。
万事开头难。如何让合作社有效运转起来,作为一个农民,没有管理经验的牛成果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制作火绘葫芦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葫芦,而这葫芦起码要符合外形周正、表皮完好、上下能够成比例的标准,有时还需要收购一些奇形怪状的葫芦。“我们现在着重培育一些特大的和特小的葫芦,形成自己比较独特的风格。为此,我们还请来北京农科院的专家来作指导。”牛成果说。
合作社获得了一家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前期,公司出资金向参加合作社的68户农民免费提供了价值约5000元的葫芦接架竹竿。“现在合作的公司先给每户免费提供了4到5棵秧苗,保证他们每棵秧苗能够获利100块钱,以后再逐步扩大种植。”牛成果说。
此外,合作社的运营,还要克服烙画人才短缺的困难。为此,牛成果又开始组建田间学校进行技艺传授。目前村里已经有50多个农民报名学习葫芦烙画技艺。同时,为了更持续地满足市场需求,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及待业青年创业就业,也是为了使“老北京火绘葫芦”工艺得到传承,牛成果又带头相继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吉祥八宝葫芦工艺坊(乡村青年社),并得到了市农委、文委、团市委及顺义区各部门政府领导的关怀和扶持。
“现在我们火绘葫芦的销路已经很广了,东南亚那边都有卖的。只一面有图案的葫芦可以卖到2000块,四面都有图案的最低可以卖到3000块钱。”牛成果介绍说,“光自己挣钱不行,我得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我们也希望通过一部分农民的带头示范,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他深爱着葫芦,深爱着宏伟的葫芦事业,他力图带动一方百姓,把老北京火绘葫芦,干成轰轰烈烈的文化创意产业。
自合作社成立以来,已有300余社员加入。牛成果不仅教他们如何种植、加工葫芦,更定期举办葫芦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班,帮助社员提升技能。目前,90%的社员户家庭靠此增收。除此之外,他还组织周边乡镇200多名残疾人学习种葫芦、加工葫芦,以“基地+农户”、“订单式加工生产的方式”帮助他们脱贫。
目前,合作社产品畅销国内文化市场和旅游商品市场,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高,培养帮带了数百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目前,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加工能力,利用直销店、礼物店、互联网+和旅游商品市场帮助农民社员销售特色葫芦手工艺品。2016年,合作社实现带动社员产品销售人均收入23000元的好成绩,逐步形成了特色文化创意产业。
为了把小葫芦变成具有生产力的大产业,2014年,在牛成果的带领下,合作社利用政府政策扶持资金510万元,自筹资金380万元建设完成了“北京葫芦艺术庄园”,开辟了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观光休闲农业、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实现了转型升级。2016年,该园区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资源单位”、“北京市委宣传部宣讲基地”。园区还先后被评为“北京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先进单位”、“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四星级园区”。牛成果本人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北京市高级农村实用人才”,2016年推选为政协顺义区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成为带动当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杰出代表。
□本报记者 张江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