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情怀
3上一版  下一版4
 
说说房子这点儿事
“千手观音”
■独家连载
■征稿启事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说房子这点儿事

 

鱼缸、天井、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影壁回廊大槐树、提笼架鸟斗蛐蛐儿、葡萄架旁养金鱼。这番情景是何等的惬意,可这是老北京四合院里的标配,不是我自小住的院子。

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那时,我住的是大杂院,要说这几十年与我成长历程密切相关又有深刻印记的,便是我居住环境的变迁。

我小时候住的是普通老北京人住的大杂院,住在东南屋。北京人有句老话:有钱不住东南屋。东南屋屋子低矮,光线不充足。屋内只有一面带着绿纱的窗,还是老式木制窗棂,因为不通风,夏天尤其闷热。透过窗口向外望去,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其余便被低矮的屋檐遮挡。

大杂院里的人家都自带巴掌大的厨房,条件好些的厨房有自来水管,差一些的用院子里的公共水管。邻里邻居做饭洗菜淘米洗衣都得互相让着点,有时边聊着天边干着活,院子里就热闹起来了。

北京的冬天,家家户户都烧煤炉子,这是北京人必备的一个技能。烧煤前,煤炉子的炉膛要弄得上下齐整,不然放煤的时候不好放,若不能对齐,煤眼上下不能贯通,煤容易在半夜熄灭。那样,屋子里就很冷,早晨起床都不愿意出被窝。怎样填煤不碎,上下对正了煤眼,又能很好地控制炉子的温度,确实不是件容易事。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大杂院的生活有很多类似这样有趣的回忆,虽有滋有味,但也过得辛苦。中学毕业那年,有一天,邻居传来了好消息,我家住的这一片胡同要拆迁了。很多人是盼望拆迁的,至少不用共用水龙头、不用隔三差五换煤气罐,冬天也不用烧炉子了。无论何时,也有充足的光线洒进屋内,不至于屋内再阴暗潮湿。

那几日晚饭后,平时由于忙碌疏于走动的邻居们又开始在胡同路椅旁、槐树下扎堆聊天。聊得起劲儿,也不怕蚊子叮咬,许是不久就要分离的缘故,对于这邻居情谊,大家也多少有些不舍。

拆迁办就设在胡同东头的大院里,自从发了拆迁告示,那里的人进进出出很热闹。大多数人不需要拆迁办费力做工作就主动签了协议。胡同里也多了些推着三轮车收破烂的人,还有一些喜欢文玩杂项的人到各院四处溜达,兴许能捡漏搜罗些好东西。我家门外堆杂物的桌子被一个喜欢文玩的人看上了,说是旧式的桌子有些年头,讨价还价给了一百元拿走了。

后来我家搬进了二环边上的楼房,新盖好的楼盘,坐北朝南,屋子敞亮、光线充足。那时,正赶上父亲退休,运用了平生所学,兴致勃勃地自行设计装修风格,还从潘家园、琉璃厂淘换了一些古式木雕用来做房屋墙面上的装饰。整个屋子设计得典雅精致,就连专业装修公司都赞不绝口,拍了照片回去做自己的样板。

住房条件改善了,家人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父亲爱养花弄草,无冬历夏,屋子里总是飘溢着花香。他亦是闲时吟诗作赋,看球听曲,退休生活过得优哉游哉。天气好时的清晨和傍晚,家人会下楼转转。小区里有个喷泉广场,四周林木繁茂、花草芬芳。有邻居在石桌上下棋的,有在健身器材处锻炼身体的,还有带着小孩蹒跚学步的,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

对于老百姓来说,把日子过得舒坦了就是最幸福的事了。这几十年来,改革开放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使百姓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民生得到更充足的保障。而我从少年到青年经历了居住环境的巨大变化,见证了拆迁搬新居的历史变迁,不仅是感到幸运,更要感恩这个伟大的时代,期待它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梵雁平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