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过半初中生升入优质高中
密云水库上游河道72家水产养殖场全部拆除
民政法治宣传进社区
政协工会界委员聆听基层心声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京过半初中生升入优质高中
2020年本市教育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
 

市教委昨天公布,今年本市初中、小学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96%、99%以上,初中生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52%以上。

花市小学行政副校长贾静1989年就来校工作,与学校共同成长。“2014年花市小学与广渠门中学实行九年一贯制改革项目,学校改名为广中附属小学,进入发展最好的阶段。”昨天,她细数了学校的变化。

小学生在校接受中学教师授课

据统计,花市小学的教学班从2014年的16个增到2018年的41个,学生从近400人增到1500人。这是因为学校从教育理念、软硬件资源、教学活动等方面与广渠门中学实现共享,学生100%直升,家长们对学校的信心建立了,很多人“回流”,不再东奔西跑去择校。

广渠门中学不仅向花市小学开放校园和课堂,更好地促进幼小衔接,还引入中学师资,安排教师进小学上课,教音乐、轮滑、美术等课程,执教的一线全职教师有20多人,加上兼职的达到四五十人。他们共同听课备课,帮助小学生与中学教师无缝对接,让改革红利真正落实到百姓身上。

龙潭中学和崇文门中学也是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的成员校,初中安排学生混编班级,高中安排学生跨校游学;教师组成大年级组。“我们要办区域老百姓满意的教育。”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说。

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6%以上

40年来,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恢复建设时期(上世纪80年代),迎来首都教育事业发展的春天。二是稳步推进时期(上世纪90年代),1993年在全国率先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九五”期间在全国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也率先在全国进入大众化阶段。三是快速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的10年),首都高等教育率先在全国进入普及化阶段,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四是深化改革时期(党的十八大以后),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启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在基础教育阶段,本市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走出一条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的发展之路。从2014年到2018年,北京的就近入学率逐年提高,实现全市公办小学100%划片就近入学,公办初中(含大学附中)100%划片入学,全部参加派位。今年初中、小学就近入学比例分别达到96%、99%以上,初中生升入优质高中比例达到52%以上,高考录取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左右。

为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本市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使出四件“法宝”。一是大幅增加优质资源供给总量。通过新建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采取学区制、教育集团、教育集群、联盟组团等方式,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成为区域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的重要形式。据统计,全市有中小学教育集团150多个,覆盖学校410多所,覆盖率为全市中小学校数的25%;已有学区130余个,覆盖学校1000余所,覆盖率为全市中小学校数的61%。全市十个远郊区的教育集团和学区比党的十八大以前大幅度增加,目前成立近68个教育集团,覆盖120余所学校;形成70余个学区,覆盖320多所学校。

第二件“法宝”是纵向贯通九年一贯制学校。各区打通学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连贯布局,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目前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15所,约占初中校总量的23%。

第三件“法宝”是多部门支持,使普通中小学走上发展“快车道”。通过高校支持中小学建设、教科研部门支持中小学发展、民办教育机构参与中小学学科教学改革、外籍教师参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等,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第四件“法宝”是以“互联网+”创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市教委加强北京数字学校平台建设,每年为100多万师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在线答疑等优质教育资源服务;搭建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管理服务平台,鼓励教师自主开放教学资源,供全市中学生自主选择并在线学习。在通州区前期试点的基础上,扩展到延庆等6个区135个项目校,共计5万余名初中生享受到在线辅导服务。

到2020年,本市教育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2035年实现高水平教育现代化;到2050年,达到发达国家前列水平,使北京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先进城市。

明年9月,由原崇文门中学校舍改造而成的新教学楼将在花市小学投入使用,展望未来,贾静和同事们充满期待。

□本报记者 任洁 文/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