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素食养生越来越被人重视
素食很早以前与宗教信仰有莫大的关系,但现在已经不是了,现在已经慢慢演变发展为养生素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上升,饮食种类日益丰富,但这也给很多人带来了健康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有高血脂、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等“富贵病”,随着得病人群人数的扩大,人们意识到了如今饮食的不健康,尤其是中国饮食的“煎炒烹炸”,在带来美味的同时也注入了过多脂肪及盐。养生概念被不断提出,而养生最好的方法就是远离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食品。很多成年人为保持身材和身体健康,提倡素食的人越来越多了。
长期食用肉类会使蛋白质、脂肪、盐分等摄入过量,导致体重、血脂、血糖过高,进而可能引发脂肪肝、肝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并且,在临床和体检过程中,出现上述症状的人占比非常大。
据介绍,由于肉类热量较大,纤维素含量少,消化后产生的粪便量较少,不利于肠道蠕动。粪便在肠道内长期积存,水分被吸收,变得干结而形成便秘。与之相反,蔬菜等很多素食含有大量纤维素,可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有利于人体健康。
专家介绍,长期以素食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素菜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可以加速肠道蠕动,促进身体排毒。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水果和蔬菜是全面的抗氧化营养素,可保护心脏及大动脉;再加上它们不含饱和脂肪或胆固醇。有研究发现,素食者的胆固醇水平低于肉食者14个百分点。
食素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油脂、糖、盐过量
由于素食较为清淡,有些人会添加大量的油脂、糖、盐和其他调味品(调味品食品)来烹调。殊不知,这些做法会带来过多的能量(能量食品),精制糖和动物脂肪一样容易升高血脂,并诱发脂肪肝,而钠盐会升高血压(血压食品)。很多人还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植物油和动物油含有同样多的能量,食用过多一样可引起肥胖。
误区二:吃过多水果并未相应减少主食
很多素食爱好者每天三餐之外,还要吃不少水果,但依然没有给他们带来苗条。这是因为水果中含有8%以上的糖分,能量不可忽视。如果吃半斤以上的水果,就应当相应减少正餐或主食的数量,以达到一天当中的能量平衡。除了水果之外,每日额外饮奶或喝酸奶的时候,也要注意同样的问题。
误区三:蔬菜生吃才有健康价值
一些素食者热衷于以凉拌或沙拉的形式生吃蔬菜,认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实际上,蔬菜中的很多营养成分需要添加油脂才能很好地吸收,如维生素K、胡萝卜素、番茄红素都属于烹调后更易吸收的营养物质。同时还要注意,沙拉酱的脂肪含量高达60%以上,用它进行凉拌,并不比放油脂烹调热量更低。
误区四:只认几种减肥蔬菜
蔬菜不仅要为素食者供应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还要在铁、钙、叶酸、维生素B2等方面有所贡献。所以,应尽量选择绿叶蔬菜,如芥蓝、绿菜花、苋菜、菠菜、小油菜、茼蒿菜等。为了增加蛋白质的供应,菇类蔬菜和鲜豆类蔬菜都是上佳选择,如各种蘑菇、毛豆、鲜豌豆等。
如果只喜欢黄瓜、番茄、冬瓜、苦瓜等少数几种所谓的“减肥蔬菜”,就很难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误区五:该补充复合营养素时没有补
在一些发达国家,食物中普遍进行了营养强化,专门为素食者配置的营养食品品种繁多,素食者罹患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风险较小。
然而在中国,食品工业为素食者考虑很少,营养强化不普遍,因此素食者最好适量补充复合营养素,特别是含铁、锌、维生素B12和维生素D的配方,以预防可能发生的营养缺乏问题。
荤素搭配更益于健康
不论是吃素还是吃荤,不可极端,根据自身需求,倡导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均衡膳食才是关键。
肉类能提供大量的蛋白质,虽然大豆也能补充植物蛋白,但质量仍不如肉类。而且食用肉类还能补充脂溶性的B族维生素。
老年人长期吃素容易导致钙、铁等微量元素的缺失,而青少年长期吃素容易导致身体发育迟缓。专家建议,平时要坚持荤素搭配,每天坚持吃一斤以上的蔬菜、一个鸡蛋和一到二两瘦肉。
控制荤菜的摄入确实是减肥的一种方法,但是在吃素的同时还要吃些鸡蛋、豆制品等,如果没有鸡蛋的补充,人体的蛋白质就不够,这样一来新陈代谢和正常的活动都无法开展。
专家还特别建议,平时大吃大喝的人群,在周末的时候利用两天吃素,这样可以起到清肠的效果,同时素菜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和花青素,对人体保健十分有利。
□本报记者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