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特写
3上一版  下一版4
 
北京注册文化志愿者超3万人
首都民政助力民生幸福
大兴启动“万人万家·志愿创城”活动
花乡居民享宪法大餐
公共空间怎么用 街坊邻居说了算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1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进社区改革 深化养老服务 转型专项社会服务
首都民政助力民生幸福

 

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民政持续瘦身提效,不断朝着“民政事业社会化、民政服务产业化、民政工作信息化、民政业务体系化”的目标迈进。

推进社区改革

满足居民更多需求

11月30日下午3点,位于朝阳区呼家楼北社区的“殷金凤工作室”内,64岁的居民魏淑兰正在和社区巧手俱乐部的成员们一起制作串珠工艺品。这个成立于去年的俱乐部现有成员20余人,都是来自社区的居民。“社区一直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总帮着找场地。自从有了工作室,我们活动的地方更大了。”魏淑兰说。

“殷金凤工作室”今年3月落成,7月16日投入试运行。建筑面积485平方米,共有六个功能区域,分别是党建阵地、运行中心、领头雁工作坊、多功能厅、心灵港湾、成长俱乐部等,可为地区居民百姓、社区工作者、非公企业及社会单位员工提供学习培养、交流互动、基层实操、社区党建研究、基层治理研究等服务。

“殷金凤工作室”只是本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来,本市积极创新城乡社区治理理念,扎实推进社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近年来,本市持续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社区减负、社区议事协商、以德治理社区为重点,全面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普遍设立“社区议事厅”,让居民通过议事协商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2013年以来,开始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为牵引,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北京特色“三社联动”工作品牌。

深化养老服务

老人收获幸福感

明年1月1日,《北京通-养老助残卡管理办法》将施行。《办法》扩大了优待政策的年龄范围,去掉原办法中免费乘坐公交、免费游览公园景区的65周岁的年龄限制,60周岁及以上本市户籍及办理居住证的外埠老年人,均可持养老助残卡享受公交、公园与景区优待。预计到今年年底,养老助残卡的总发卡量将超过390万张。

改革开放初期,养老事业由政府直接统筹包办,全市乡办敬老院253所,基本实现一乡一院。1984年北京第一家民办养老院成立。1996年成立市老龄工作领导小组,1999年成立全市老龄委,统筹协调全市老年人福利服务工作,并逐步建立起以养老服务补贴、高龄津贴、免费乘公交等福利优待为主的老年人福利体系。

近年来,本市深化养老机构改革,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业运营、聚焦居家”为特色的养老模式。打造“三边四级”服务网络,通过构建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老年人在其周边3公里范围内、身边1公里范围内和床边就近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全市养老资金则由2012年的5.1亿元增加至目前的12亿元。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累计建成252个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和 38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发展了九大类、1.5万家养老服务单位。

民政服务升级

市民办事更便捷

改革开放40年来,首都民政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的发展方向,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变革服务体制为重点,持续推进民政专项社会服务转型升级。以婚姻登记为例,据了解,改革开放初期,婚姻服务主要以办理结婚登记、进行婚姻管理和推动婚俗改革为主。1980年,本市颁布了《北京市婚姻登记办法实施细则》,婚姻登记管理迈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民政专项社会服务不断创新发展。1991年,市民政局婚姻登记管理处成立。1996年,各区县民政局纷纷成立婚姻服务中心。2001年,成立了北京市境外婚姻收养登记中心。2003年,全部实现了区县民政部门集中办理婚姻登记。

近年来,本市坚持政府保障和市场化供给协调同步,持续推进民政专项服务供给更加丰富多样、高效便捷。在婚姻登记领域,率先推进婚姻登记跨区办理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婚姻登记服务,将涉外婚姻登记权限下放到区民政局,实现婚姻登记上门办理、预约办理、跨区办理,年平均登记数量约20万对。

□本报记者 盛丽 文/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北京市总工会信息中心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DC备案:京ICP备0502114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30017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