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晚8时,一款新型奔驰轿车中国上市盛典在首钢园的3号高炉开幕。发布会现场,汽车以环绕高炉内二层一周的独特方式登场,配以现场炫酷的视觉特效和动感新潮的音乐,使工业遗迹与时尚文化、潮流体育、尖端科技等完美融合。
作为首钢近百年的炼铁发展史中的“功勋高炉”,3号高炉位于首钢西十冬奥广场南侧,是首钢老厂区冶炼体系中最典型的一条生产线,更是北京乃至全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如今,首钢正在打造城市综合服务商、服务冬奥的道路上加快产业转型发展,首钢职工也在企业的帮助和引导下,从生产型工人向服务型工人转变。
李红继: 从炉前工到保安队长
1998年,李红继从北京钢铁学校毕业,来到首钢炼铁厂5号高炉工作。服完兵役后,复员回到首钢的李红继依然选择了炉前工的岗位,并在2001年春节前成为了3号高炉炉前班的班组一员,一干就是十年。据李红继回忆,那时国内外钢材需求旺盛,2004年5月开始,首钢职工收入逐月飙升,每月奖金从2000元钱开始,一直增长到将近6000元。2010年底,3号高炉正式停产,没了机械的运转声,没了工人的号子声、呼喊声,过去冬天在车间里只需要穿汗衫,现在都要穿着羽绒服,这样的落差撞击着每一位当时来上班的工人。除了停产前为职工们做思想工作外,公司也在为工人们积极寻找出路。一来可以支援迁安、秦皇岛、曹妃甸的外地生产,二来可以买断工龄、半退休,还可以留在原车间值守,看护好机器设备。对高炉有深厚感情的李红继选择了留守。
2015年6月,首钢总公司下达了关于留守职工转型文件,有过军人经历的李红继也积极响应,成为了西十筒仓30名保安的队长。首钢请来专业保安公司,为李红继等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培训,又针对着装、精神面貌、待人接物等专业安保知识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强化培训。光是着装,在一开始就难倒了这群新保安。李红继说:“当时发的首套制服是一套冬装,里边是衬衫,外边是冬常服,要求打领带,一个老大哥跟我说,结婚时都不会打领带。我们很多人上网按照步骤,打了无数回才像点样子。”
按照首钢总体部署,首钢炼铁厂3号高炉将成为参观基地。李红继和同事除了从事保安工作外,还要参与接待、讲解等任务。公司为他们安排了接待培训,他们也在公司的帮助下参与找资料、了解相关历史、制造现场硬件、展板、介绍资料等。同时,李红继和同事们开展了团队建设、制度建设、流程建设,并开放了参观服务,这几年前前后后接待了六七万人。针对参观人群的多样性,他们还根据年龄、职业等方面制定了不同的接待办法和注意事项。
李红继认为,从生产型职工转型成为服务型职工,不光要克服心理障碍,还要形成一种职业思维。“以前是拿铁锹的,现在拿起了对讲机,戴上手套,就要给别人敬礼,为别人指引方向,甚至要主动帮客户、业主提拿东西,为别人带路。更重要的,是不论对方如何牢骚与不满,都要保持礼貌与平和的心态。”
刘博强:
从轧钢工到制冰、扫冰工
1996年9月,学习焊接专业的刘博强从技校毕业,来到首钢出轧厂,成为了一名轧钢工。5年多后,首钢在轧钢工艺上实现全连铸,出轧厂的轧钢工艺被淘汰。2000年底,首钢出台了买断工龄的分流政策,选择留在首钢的刘博强在出轧厂停产后来到首钢第二炼钢厂,在维检中心负责焊工工作。2010年,二炼钢停产,刘博强意识到,以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2013年7月,首钢成立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刘博强来到了空调班,负责首钢厂区、办公区空调的安装、维修、检修等工作。在随后的四年里,刘博强在工作中逐渐熟悉了空调制冷系统。
2017年3月,首钢园区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将职工自愿参加制冰工作培训的通知下发到各班组。报名后的刘博强不久接到了7月份去首都体育馆实习的通知。到了首都体育馆,听了培训的简单介绍,刘博强才明白,首钢要建的冰场是为了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他要学习的内容是制冰、扫冰等维护冰场的相关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刘博强对这项工作产生了十足的新鲜感,他直言:“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头一次想要主动学技能,经过老师们的讲解,我觉得这项工作挑战性更高,更能与时代接轨,并且未来还有可能服务于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这让我有了十足的动力和热情。”刘博强在首都体育馆培训了三个月的时间,由于对制冷系统十分熟悉,加上自身的努力学习,当首钢的冰场投入使用时,上手最快的刘博强在花滑馆、速滑馆负责参与驾驶制冰车平整冰面维护冰场的工作时表现优异,一个月后便被安排到维护难度更高的冰壶场馆学习。
虽然想在制冰工作上有所作为,但刘博强开始只能从事扫雪推边等一些打下手的工作,并没有上冰的机会,这让他十分着急。后来,他借来打点壶,在晚上8点到10点,背着来到场馆外的马路上,把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的分界线当成是赛道的中线,开始进行洒水的练习。两三个星期后,刘博强得到了专业人士认可,终于“上冰”。“作为一名首钢的转型职工,我从热火朝天的车间来到散发冷气的冰面,这种激动我自己无法形容。首钢的转型升级,让职工有了新职业、新机遇,在首钢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同时,我作为首钢职工也从生产岗位转型成为服务岗位,并从中学习了新的技能。”刘博强说,他的梦想是学好和冰壶相关的维护工作,能够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争取在未来成为一名制冰师。
首钢:
个性化服务职工转型
2010年首钢北京地区停产,涉及6万多名职工,为此,首钢启动“六对六清”工作,摸清每名职工的工作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意愿等,并有针对性地开辟了12个职工安置渠道。12个渠道里,大多根据职工的自身情况自愿做出选择,据了解,接近2万名职工是通过创业渠道来进行安置的。针对老体系中新引进的人才,首钢还专门出台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办法,通过市场化、社会化形式重构首钢人才结构,用市场化理念方法来管理引进的职业经理人。
企业转型后,职工们开始为陌生人提供服务,脸面上有些抹不开。为此,首钢各部门组织员工进行职业资格培训、树立典型、设立奖励机制,并且创造性地探索了转型安置新模式——整建制输出,即将整个作业区的员工,整建制进行转型安置。曾任北京厂区运输管理处运转作业区作业长兼党支部书记的高俊朴,便带领83人一起转岗到篮管中心进行服务。
高俊朴表示,转型初期,职工可能不具备单打独斗的能力,如果整建制地走,领导是老领导,班长是老班长,职工也都互相熟悉,到了新环境,就能互相帮助、互相照应。针对有些职工拉不下脸干服务的心态,高俊朴特意在上下班的时候,拿起笤帚、簸箕站在最显眼的位置进行清扫,后来,职工们看他弯下身子亲自服务,也都没了心理顾虑,都起了干劲。篮管中心场地大,缺乏大型保洁设备,除上网查资料研究保洁办法外,高俊朴还带人到医院、写字楼,偷学技术和管理办法,再结合篮管中心的自身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
在首钢停产后,园区里面正常运行的风水电气设备等基础设施和一些安保仍需正常运行,北京园区8.63平方公里停下来的资产大约还需要9000多人看护和维护。首钢园区管理部成立后,帮助很多职工在环境公司、体育公司、园区服务公司等单位实现了内部转岗。一些职工开始在环境公司所属的垃圾处理生物质能源项目、建筑垃圾处理项目工作,一些则进入园区服务公司,投身入驻的冬奥组委地区的安保、保洁工作岗位,一些则在体育公司的篮管中心维护体育设施、运动员宿舍。
为了能够让转型职工尽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园区服务公司开展了一系列职业资格培训,并根据具体岗位,进行服务礼仪培训,制定特殊规范。据当时首钢园区服务公司党委书记戴利介绍,招聘职工时,一些职工有顾虑,觉得干服务低人一等,对转型有恐惧心理,很多人不愿意报名参加。为此,戴利带领公司上下组织职工开办了17个培训班,并树立很多典型,让大家心里有标杆,眼前有榜样。他让家里困难、父亲半身不遂、丈夫出了车祸,但仍然克服困难的员工杜丽娟每期为大伙讲创业过程。很多炼钢工人开始做保洁躲躲闪闪,被树了典型后就敢于直接面对大家。公司每季度还组织评比,对表现突出的职工披红戴花,介绍经验,还把家属请到这儿来,给家属鼓励。
园区服务公司还创新了培训模式,将培训部改名职工骨干培训班、服务先锋队,目前,所有的员工必须要先经过培训,到培训班取证后才能上岗。上岗一段时候后还要进行考核,不合格还要回培训班进行培训。
李红继表示,首钢在转型发展的同时,针对职工的需求,为职工们提供了转型必要的政策与服务,这极大地减轻了职工自我转型过程中的负担与压力,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能够让企业与职工的转型保持同步。然而更重要的是,职工转型需要先转“心”,在自己的新岗位上建立自信,积极主动地在这场变革中逐浪前行。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