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困难,找殷金凤。” 在朝阳区呼家楼北社区,居民们心里住着一个“解难书记”,这个曾经怨气多、矛盾多的老旧社区,让居民们越住越舒心,越住越和谐,越有人情味。
破解老旧小区“八多八难” 居民的事儿不分大小
“八多八难”是殷金凤18年前初到呼北社区摸出来的社区特点。“八多”,指的是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出租房屋和流动人口多、“两劳”释放人员多、残疾人多、困难群体多、各种矛盾纠纷多、养犬户多;“八难”则是居民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买菜难、停车难、下水道排水难、看电视难、家庭小件急修难。
面对这“八多八难”,殷金凤先给自己制定了工作方法——“十必访”:婚丧嫁娶必访;优抚对象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残疾、特困家庭必访;新迁入、迁出居民必访;离休、知名人士必访;空巢老人必访;流动人口必访;社区矫正、两劳释放人员必访。
这条工作法一坚持就是18年,还真就访出来不少问题。
如果不是走访居民家,一整栋楼80多户居民,十多年看不上电视,可能都没人敢信。那是2000年殷金凤刚到呼北社区任职没多久,她和社区工作人员到呼家楼西里23号楼去走访,还没进楼,一位乘凉的老大爷就给她反映了一个十多年解决不了的难题:23号楼是一个独栋,住着80多户居民,十多年来,一直看不上有线电视,家里的电视都成了摆设。
原来,23号楼处于社区边缘,周围没有电线杆,需要重新架接线路,有线电视安装成本很高。殷金凤第二天就和歌华有线联系,对方直接一盆冷水泼来:“几十年的老问题了,没有架接电线,所有东西都得重新弄,这个工程干下来还得赔钱。”
“偏远山区都看上了电视,咱怎么就解决不了?”殷金凤没放弃,她暗下决心,一定得把这事儿给居民解决了。打电话不行,就上门,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
“这个工程我们真没法干,您回去吧。”歌华有线的负责人一次次地想把殷金凤劝走,可今天走了,她过两天又来,反反复复十多次,对方终于被打动,“就冲着您这份心,赔钱我也给您解决了。”最终,23号楼成功装上有线电视,几十年的难题,殷金凤两个月解决了,就是这件事,她赢得一个称号——“解难书记”。
手机24小时在线 解决问题比事主还急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帮老百姓干件实事儿。”殷金凤认准这个理儿,18年来,她和同事们为居民逐一解决了用水难、用电难、停车难、买菜难、出行难等一系列生活难题。她公开了自己家的电话和手机号码,居民只要有事,24小时都可以找她。
殷金凤就认准一条——居民的事儿,不分大小。一次,殷金凤睡梦中接到一位空巢老人的电话,心里突突响的殷金凤以为出了什么事儿,仔细一听,原来是老人起夜,一不小心把灯绳儿拽断了,打电话给殷金凤叫人来维修。“按理说,我应该劝老人,反正灯已经关上了,只是灯绳断了,明天早上再修也不耽误。但人上了岁数就是这样,有一点小事儿都睡不踏实,如果不过去修,老人可能后半夜都睡不踏实。”于是,殷金凤带着维修师傅及时赶到为老人更换了灯绳,让老人睡了踏实觉。
殷金凤的同事说,“她解决问题,比事主还急。”比如有人打电话说煤气漏了,事主还没到家呢,殷金凤先到了,直接给燃气公司打电话。要是人家说下午到,她就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催,直到解决为止。
前些日子,社区组织老人到卫生服务中心打流感疫苗,这让呼家楼北里1号楼的王静老人犯了难,因身体状态不好,不便去服务中心打针。“那咱就破例,上门打针。”殷金凤联系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大夫,背着药箱来到了老人家里。第二天,殷金凤又专门去看望了老人,询问是否有不良反应,小小的送健康举动,让老人特别感动。
成立工作室延伸党组织功能 请居民共商社区治理
如今,这个好找事儿,好解难事儿的社区书记,为了更好的为居民服务,专门成立了殷金凤社区工作室,这是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名字命名的工作室。
“成立工作室,不是又多了个居委会,而是社区党组织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殷金凤给工作室制定了十项核心业务,包括基层党员群众的培训,基层党政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的策划实施;社区治理难题破解类研究及实用教程研发等等。
工作中,殷金凤特别注重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过去一年,呼北社区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共清理了93户开墙打洞。“清理让社区环境提升不少,可如何在清理的同时,还能保证居民生活得便利,需要我们动脑筋。”殷金凤说。
在社区的中心位置,原先有一个300平方米的自行车车棚,这在老旧小区是很常见的配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行方式的改变以及社区环境的变迁,自行车车棚到了急需升级改造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更换成互联网智能设备,原先需要人来看守的自行车车棚,只要原来三分之一的面积就能满足存放自行车的需求,剩下的面积,就可以用做其他便民改造了。”
300平方米的空间,改造以后到底做什么? 殷金凤认为要“让居民说了算。”大到需要蔬菜生鲜、老年饭桌、家政服务,小到配钥匙、找裁缝……居民畅所欲言,殷金凤工作室一一对接落实,最终三分之一面积升级成了智能刷卡式存车棚,另外三分之二的面积引进十余家靠谱的优质服务商,工作室给服务商立了规矩:“房子不要钱,服务商得让利百姓。”综合服务中心各项服务的价格要比社区外低10%。
现在,一到傍晚,居民三三两两聚到综合服务中心。停车的、买菜的、修鞋的、补衣服的、预约上门修电器的……综合服务中心已成了社区居民离不开的生活中心。不仅如此,工作室还在呼南社区和小庄社区孵化了两个综合便民服务中心项目。
记者手记: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找件实事儿干
外表干练,说话干脆的殷金凤,走路带风。采访当天,殷书记带我们走访了五六个点位,记者的步伐紧追着她。不是因为需要采访的点位多,是因为18年来,她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强度,“居民遇事儿拿你当主心骨,急着走两步,居民能早点儿看到希望。”殷金凤说,“社区工作,杂事儿多,但都是居民的实事儿,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早点儿帮老百姓把实事儿干了。”
采访走进了空巢老人王静的家,老两口都是退休教师,八九十的高龄,能自理的绝不打扰儿女。越是不求人的老人,殷金凤越挂在心里,常去看望老人,嘘寒问暖,为的就是让老人安心,知道身边有像儿女一样的社区工作者。
这就是有事儿急着解决,没事儿给自己找事儿的“解难书记”。
□本报记者 孙艳/文 万玉藻/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