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人物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为轨道安全建设 编制“教科书”
身边的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篇4 2018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轨道安全建设 编制“教科书”

童松
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主任工程师
 

“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不可视化,容易出现事故。”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主任工程师童松告诉记者,“安全隐患排查系统”是他和同事们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需求于2012年研发出来的。此外,在童松的主持下,多部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标准化手册,成为行业安全建设的“教科书”,在全国同行业中均属于首创,填补了我国地铁安全建设没有统一规范的空白。

老父亲的叮嘱是他的座右铭

童松的父亲曾是一位铁道兵,退伍后参与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的建设,童松的母亲是北京地铁的一名运营管理人员。童年的童松虽然常被父母带到地铁施工现场,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和父母一样,成为轨道交通建设者中的一员。

2003年进入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工作的童松,进入了一个算上他只有三个人的安全管理部门工作。虽然那个时候地铁建设安全监管方面没有任何标准和体系可以参照,但童松已经决心把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事故发生率给降下来。

“干上管安全这一行,就是不能出事故,凡事要对得起良心。”对于在北京地铁建设前线奋战了20多年的童松来说,老父亲的叮嘱是他的座右铭。有一次,童松到一工地检查,现场走了一圈儿后,他的脸立即就“黑”了下来。负责安全的管理员是个小青年,平时跟童松关系也挺好。但一见面,童松就提了三条要求。“一是我带着你现场再检查一遍;二是你给我写一份深刻检查;三是你当月的奖金要全扣掉。”一听这话,小青年不干了。童松一句话没多说,拉着小青年回到现场,当下就指出存在的一些“小”毛病。

事后,施工单位公司领导找童松说情,童松就说一句话:“人命关天,让我管就得按制度办。”第二天整改完,童松又笑呵呵地给哥儿几个逗乐子了。

“安全隐患排查系统”问世

一次,值守在现场的童松整整熬了7天,用凉毛巾擦了一遍又一遍。眼睛红肿了,他还努力地撑着。同事拍了他肩膀一下,想说该回家歇歇了,却发现他直接靠墙打起了呼噜……

鉴于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排查的不可视化,童松开始着手“安全隐患排查系统”设计。最终,童松与同事一起于2012年把“安全隐患排查系统”研发出来投入试运营,并进入正式运营。

自从有了“安全隐患排查系统”,地铁轨道交通建设事故发生率大大下降。童松说,以2018年1月至9月为例,就监控到了6万余条安全隐患,实现98%以上的安全隐患可以完全整改消除。

童松介绍,“安全隐患排查系统”有了,事故发生率降低了,但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施工条件复杂,工程任务繁重。随之让他感到压力山大的是地铁建设危险系数居高不下。因此,如何将建设与安全相结合,成为一个新的安全建设标准成为一个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几乎没有可借鉴的资料,编制标准化手册均要实地实物验证,通过计算和实物检验。从2011年开始,童松每天都泡在网上查资料,跟大大小小的专家请教,跑遍了满北京的地铁工地。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童松终于编制完成《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和《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图集》,我国地下轨道交通建设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2013年起,“标准”在北京的轨道交通工程项目中全面推广应用。

完善标准制定第三方服务评价体系

如今,“安全”二字已转化为童松编制的多部标准,每一部标准都是轨道安全建设的“教科书”,填补了我国地铁建设没有统一规范的空白。

此后,童松又主持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护设计与施工标准图集》。这几套标准汇总了地铁施工中安全和质量控制的各个方面,填补了国内轨道交通建设安全生产管理标准方面的空白。

随着发展和变化,地铁轨道建设环境和安全隐患也随之变化。“有的地方地下水位有所上升,地铁轨道建设使用传统方式进行抽水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可能需要使用冰冻方式解决。”童松编撰的多部标准手册和图集也会随之升级修改。

在童松看来,万事都应以安全为重,第三方服务公司及服务参差不齐,童松希望地铁轨道交通建设购买第三方服务评价体系尽快理顺,出台统一评价标准,为一线工人的生命及国家财产安全再加一把保障锁。

记者手记:

做好分内事 过平凡的生活

小时候,提起“榜样”二字,感觉很遥远,但是莫名的有种距离感。长大了, 劳模、先进、北京榜样……由于工作原因,几乎总能遇到。接触多了,感觉他们并没有那么陌生,甚至有的时候就像你的朋友,你的亲人。童松,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自小出身于“地铁家庭”的他,好像早知道自己会踏入这个大门,但工作时目睹了建设者的离世,让他再次认清了自己的方向——安全监管。“干上管安全这一行,就是不能出事故,凡事要对得起良心。”童松告诉记者,老父亲的这句叮嘱已经成为了他的座右铭。

“‘童哥’只要不碰到‘安全’,还是很好说话的。”身边的人都这么说他。 但就是有他的这一份执着,“安全隐患排查系统”问世了,事故发生率也降低了。他也因此成了“名人”。可光环并没有冲昏他的头脑,而是踏踏实实的做好分内事,过着平凡的生活。

□本报记者 白莹/文 彭程/摄

 
下一篇4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