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职工大讲堂
3上一版  下一版4
 
素馨花和茉莉花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素馨花和茉莉花
为何成了古代女性的“闺密”(上)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素馨和茉莉作为中国传统名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在古代女性的日常生活中,不仅用于簪戴,也应用于香品、妆品、食品等领域。它们因广泛的用途赢得了皇室宫眷和民间佳丽的芳心,成为中国古代女性生活中相伴相随的“闺中密友”。

古代女性的香薰生活

中国古代女子尤爱熏香,她们钟情于一种便携式的熏香具——香球。就是由金、银、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的镂空熏香圆球,球内是两个可转动的同心圆环,环内有一轴承和圆环相连的小圆钵。当钵中盛放了焚燃的香品后,无论球体怎样滚转,小圆钵在重力作用下,都会带动机环与之转动,并始终保持水平方向上的平衡,不会倾翻。

图1 唐代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香囊打开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唐人元稹《香球》诗云:“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诗中以香球的构造比喻为人处世,既要对外圆融,懂得顺随时势;又要内心坚定,不因外物变化而动摇。“香球”也称“香囊”,元稹还在一首七律《友封体》中写下“微风暗度香囊转,胧月斜穿隔子明”的诗句。

最著名的实物,就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两件鎏金镂花银香囊。如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图2),上下球身分别饰五朵錾刻的蜂纹团花,通体为镂空阔叶纹。从地宫甬道发现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恩赐到金银宝器衣物帐》中,可见“香囊二枚,重十五两三分”的记载,故“香囊”是这种球型香薰器的本名,而“香球”只是俗称。

图2 唐代银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香囊 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载:“京师承平时,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球在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据《宋史》卷66“礼十六 嘉礼四·宴飨 游观 赐酺”云:“凡大宴,有司预于殿庭设山楼排场,为群仙队仗、六番进贡、九龙五凤之状,司天鸡唱楼于其侧。殿上陈锦绣帷帟,垂香球,设银香兽前槛内,藉以文茵,设御茶床、酒器于殿东北楹,群臣盏斝于殿下幕屋。”

从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香囊都装有银吊链来看,宴殿“垂香球”之制唐时已有。试想香囊悬垂在宫殿梁下,袭袭的香氲从镂空的雕花球体中弥漫飘出,好一派堂皇的仙气。又据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香球”条:“今镀金香球,如浑天仪然,其中三层关棙,轻重适均,圆转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覆灭。其外花卉玲珑而篆烟四出,真闺房之雅器也。

《西京杂记》:‘长安巧手丁缓作卧斋香炉,一名被中香炉,为机环转,其运四周。’即此。”可知这种内设巧机关的熏香具,不仅可以手持、悬挂,也可放在闺房卧室的被中。

她们不仅熏被,也熏衣。在明末清初名士冒辟疆悼忆爱妾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中,追思当年与小宛的美好时光。“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熏笼、拨尽寒灰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同时代画家陈洪绶有一幅《斜倚熏笼图轴》(图3),纵129.6厘米,横47.3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画中的主题人物是一位梳牡丹头的七分脸仕女,她昂头坐在矮榻上。榻上铺一层青色的氍毹,仕女身披白鹤团花纹锦被,斜倚熏笼,笼内炉中且香且暖。熏笼一般由竹片编成,敞口。北宋洪刍所作《香谱》,是中国成书最早、又保存较为完整的香药谱录类著作。其中记有熏衣之法:“凡熏衣,以沸汤一大瓯,置熏笼下,以所熏衣覆之,令润气通彻,贵香入衣难散也。然后于汤炉中燃香饼子一枚,以灰盖,或用薄银碟子尤妙,置香在上熏之,常令烟得所熏讫,叠衣,隔宿衣之,数日不散。”衣服在沸水蒸汽下变得微潮,更易吸附香气。

图3 陈洪绶《斜倚熏笼图》局部

最常用的还是置于案头的各式香炉。李清照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吟:“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人未梳头。任宝奁闲掩,日上帘钩。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金猊”指的就是女词人闺房中的狮形铜熏炉。在明代成弘时期杜堇《玩古图》的右上方,描绘了两位仕女正在准备雅集物品的情节(图4)。二女梳高髻,身穿青衣、肩搭披帛的仕女解着琴囊,正将琴放在平头大画案上。对面的褐衣仕女正在备香,她右手托香盒,左手欲打开盒盖。案上置一带底座双立耳螭纹圆鼎炉,内有香灰;旁边的哥窑匙箸瓶内插着香铲和香箸。香盒、香炉及插有香箸和香铲的匙箸瓶,组成一套焚香雅器——“炉瓶三事”。所用多为散末香粉,以印篆方式出香。

图4 杜堇 《玩古图 香事》

二花熏制的香品

关于使用素馨花和茉莉花熏制的香品,南宋词人张元干在一首《青玉案》中,提到当时流行的一种“心字龙涎”香,就散发着素馨花的香味。“月华冷沁花梢露。芳意恋、香肌住。心字龙涎饶济楚。素馨风味,碎琼流品,别有天然处。”据南宋末年黄震所著《黄氏日钞》:“番禺人吴兴作心字香、琼香,用素馨、茉莉”,可知当时番禺有一位叫吴兴的制香名手专擅此道。关于其制法,焦周《焦氏说楛》卷7转引“范石湖《骖鸾录》云:‘番禺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著净器,薄劈沉香,层层相间封,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这种心字龙涎香是将沉香劈成薄片,层层间隔铺叠新鲜的素馨花、茉莉花,再密封于干净的容器中熏制。一日一换花,即使次日香气仍浓,也要更换,以便素馨、茉莉的幽香附着在沉香薄片上。每日重复操作,直至花期过去,心字香乃成。

宋人陈敬在《陈氏香谱》中记一“古龙涎香”方:“沉香半两,檀香、丁香、金颜香、素馨花各半两(广南有,最清奇),木香、黑笃实、麝香各一分,颜脑二钱,苏合油一字许。右各为细末,以皂子白浓煎成膏,和匀,任意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环之类。”又见元大德年间残本、陈大震所著《南海志》“素馨花”条:“古龙涎香饼及串珠之类,治以此花,则韵味逾远。贩女或以蕉丝为穗,鬻于市。”制龙涎香必用素馨花,在不产此花的地区,以茉莉花代之。据宋人陈善《扪虱新话》载:“制龙涎者,无素馨花,多以茉莉代之。郑德素侍其父漕广中,能言广中事,云素馨唯蕃巷种者尤香,恐亦别有法耳。龙涎以得蕃巷花为正耳。”而只有使用香气最浓的广中蕃巷所产的素馨花为原料,才可制出正宗的龙涎香饼。

主讲人介绍:

刘馨蓬,本名刘明杉,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从事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明代物质文化史,即通过破解明代绘画及各门类文物中隐藏的历史信息,揭示明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

□主讲人:刘馨蓬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