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社会纪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在自己的家门口助脱贫”
 
返回京工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2018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顺镇上营村创出扶贫新方式
“在自己的家门口助脱贫”
11名内蒙古贫困村民在通州有了新生活
 

在北京通州区永顺镇上营村,每天一早,54岁的张学林、尹秀花夫妇都会穿好整洁的工作服,准时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连年干旱无雨、地下水位下降,夫妻二人的家乡——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牌楼沟门村今年颗粒无收。上营村和牌楼沟门村结了帮扶对子后,就小区保洁外包等项目为牌楼沟门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张学林、尹秀花等11名村民,共同踏上了这趟“脱贫之旅”。

绝望: 天逢久旱,庄稼无收

“两山夹一沟,种地不丰收。天旱不下雨,百姓愁白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牌楼沟门村的村民们每当念起这句顺口溜,便连连摇头。牌楼沟门村90%被山环绕,又是连年干旱的贫水区,水浇地少之又少,村里400多户、1620余名居民只能靠天吃饭。“老天不下雨,不仅没收成,我们还会赔本。”曾干了近3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守均,今年65岁。他向记者介绍,按村里平均每人10亩地来计算,春天购买种子和化肥需要1000元,收成好的话,年底能赚2000元,像今年颗粒无收的状况,1000元便全赔进去了。53岁的赵希军表示,他和妻子沙玉兰还要供孩子上大学,“今年开学光学费和住宿费就拿走了一万八,加上生活费,保守估计,一年得三万块钱左右。每到这时候,不是靠助学贷款,就是和亲戚朋友借,我们再靠打些工把钱还上。”可令赵希军苦恼的是,今年翁牛特旗三分之二的土地都因干旱绝收,连打工的机会都没有,挣钱谈何容易。

来到村民们位于通州永顺镇上营村的宿舍区,记者发现,厕所洗手池里的水已经略显浑浊,可大家还是不舍得把水中的塞子拔掉。64岁的陈万生说:“水,在我们那里比什么都重要、都珍贵。”据他介绍,村子在解放初期,用水要靠毛驴到三里地外去驮,后来党和政府为村里打了扶贫井,可从地下180米深处挖出的水,也只能够村民来吃,用起来便显得弥足珍贵。“最严重的旱年,我们的洗脸水都不知道用了多少次,可还是不舍得泼,怕浪费了。”陈万生说。村民们表示,在无助之时,大家甚至杀羊、烧香、祭古求雨,可随之而来的,又是连续三个月的“烈日灼心”。“八月份,雨来了,可全都晚了。”赵希军感慨,那时苗都干了,早就不打粮了,自己岁数又大,“出去找工作,打更都用不着咱”。为此,妻子沙玉兰不知绝望地哭了多少次。

希望:

结扶贫对,打脱贫战

2018年,通州区委、区政府召开中西部对口帮扶工作动员会后,8月份,永顺镇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赴翁牛特旗乌丹镇等对口帮扶受援地,在农业设施、养殖等项目上进行了实地考察对接,并与受援地政府签订了战略帮扶协议、设立帮扶资金。

除在乌丹镇白音汉等3个村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带动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收益外,永顺镇9个村委会也与相关受援村结对子,其中,上营村精准分析了其与牌楼沟门村的实际需求,将本村的安置房小区保洁外包给牌楼沟门村并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为该村提供保洁员、饭店服务员等11个就业岗位。永顺镇副镇长郑永忠表示,该项目能够带动该村11户、24名建档立卡人员脱贫增收,人均稳定增收1.5万元。

据上营村党总支副书记曹海红介绍,为了能够让11名村民在通州稳定工作、安心生活,上营村在一座二层小楼内为其安排了男、女宿舍,并在宿舍内安置了崭新的床铺、被褥、洗漱用品,安装了网络电视,准备了干净整洁的工作服,还专门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腾出了一间浴室、准备了一台洗衣机,让他们能够每天洗上热水澡、及时清洗衣物。他们的一日三餐也由村内的上营新村饭店免费供应。上营村的物业经理、质保主任杨福新表示,走上新岗位前,村里还为他们安排了体检,还上了人身意外保险。

展望:

用心安置,走心关怀

在上营村有了“新家”,11名村民脸上也绽放了久违的笑容。陈万生说:“我们从来没有体检过,更没见过网络电视和空调,上营新村饭店的服务员教我们如何使用路由器,怎样用手机上网,发视频;饮食每天都会变着花样,不仅限于让我们吃饱;工作上,更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我们熟悉日常业务,帮我们走上工作正轨。总之,我们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除上、下午各三小时的工作时间外,村民们还能在上营村的文化广场下棋、健身,观看广场舞和太极拳表演,生活丰富了起来。“进城务工到上营,村里领导笑脸迎。食宿安排皆周到,电视空调太阳能……”张守均在感动之余,还激动地为上营村写了感谢诗。他说:“感谢习总书记的好政策,感谢上营村给我们的帮助,我们啥活都能干,不怕苦不怕累,同时还要和上营村学习致富经验,回去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业,带领更多村民早日脱贫。”

在上营村的关怀下,村民们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在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努力。张学林等人在小区内进行日常保洁时,从不漏过任何死角、放过任何纸屑,尹秀花等女村民在饭店也将盘子刷得格外干净。在夫妻二人重新燃起希望的心里,清扫地上的落叶犹如在家乡的地里拨下新年的种子,饭店里热菜的香气仿佛让他们看到了久违的丰收。曹海红表示,除持续地提供这11个岗位以外,日后,村子还计划为这些村民提供更加深入地帮扶项目。“我们上营村有一个花鸟市场,如果他们能够把家乡的土特产品拿到市场来,我们会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摊位。”曹海红说。

□本报记者 赵思远 文/摄

 
 
   


主办:劳动午报社 运营管理:劳动午报社 版权所有©2013-2014 技术开发:正辰科技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东铁营横七条12号 邮编:100079
ICP备案:京ICP备2001256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0849号

 

关闭